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帝释相应 (1/2)]

天界有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有六天,最接近人间的是四天王天,其上是忉利天。

忉利天以天帝释为天主,居于中央的善见城,四方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因此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

天帝释的大福报是由过去世的善业所造成,是由哪些善业所造成的呢?第1104、1105经即记载让天帝释有这些福报的因缘,而第1106经则记载天帝释名字的因缘。

《杂阿含经》“帝释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104~1120经和卷四十六第1222~1225经,是和天帝释有关的经文。

(一一〇四)[0290b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于悭悋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舍施会供养,等施一切。”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麁言两舌。
 调伏悭悋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天帝释”,巴利本作 Sakka-devānam inda。

“谓”,宋、元、明三本作“诸”。

“舍”,大正藏原为“施”,成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ṃsā。

[注解]

七种受:天帝释之所以成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是因为过去世受持七法,这七法分别是“供养父母、供养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不悭悋并且没有执著的施舍”。

真实言:同“真实语”;即不妄语。

常乐行舍:时常乐于修行施舍;时常以布施锻炼自己能欢喜地舍离、放下。

施会:即为“大施会”,又作“无遮大会”、“无遮会”。为五年举办一次,不分贤圣贵贱均可参与受施的布施大会。

悭悋:吝啬。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天帝释之所以成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是因为过去世受持七法,这七法在各译本的记载是:

《杂阿含经》第1104经 《别译杂阿含经》第33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
供养父母 孝顺父母 奉养父母
供养家诸尊长 恭敬尊长 尊敬家中年长
和颜软语 所言柔软 柔和语
不恶口 不起瞋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 没愤怒者,如果我的愤怒生起,会急速地排除
不两舌 断于两舌 离离间语
常真实言 恒修实语,终不欺诳 真实语
于悭悋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好施、无悭 以离悭垢之心住于在家,自在地施舍,亲手施与,乐于舍,回应乞求,乐于均分与布施

(一一〇五)[0290c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离车名摩诃利,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见天帝释不?”

佛答言:“见。”

离车复问:“世尊!见有鬼似帝释形以不?”

佛告离车:“我知天帝释,亦知有鬼似天帝释,亦知彼帝释法,受持彼法缘故,得生帝释处。离车!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乃至行平等舍。”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麁言两舌
 调伏悭悋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佛说此经已,时摩诃利离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鞞舍离”,巴利本作 Vesāli。

“离车”,巴利本作 Licchavi。

“摩诃利”,巴利本作 Mahāli。

[注解]

鞞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跋祇国又称为鞞舍离国。另译为“毘舍离”、“毘耶离”、“广严城”。

离车:古代居住在毘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名。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佛陀涅槃后,此族的民众也分得佛舍利,起塔供养。

见有鬼似帝释形以不: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有夜叉鬼,状似帝释,世尊所见将无是彼夜叉鬼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必定是看起来像释天者,大德!因为天帝释是难见的”。

平等舍:平等布施(?) or 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是善旁观者”。

两舌:挑拨离间。(卷34,37 皆有此词,可改可不改)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摩诃利问了一个表面的问题:佛陀能否看到天帝释?

佛陀不只能看到天帝释,还知道天帝释为何能成为天帝释的因缘:奉行七法,生忉利天。

(一一〇六)[0290c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名释提桓因?”

佛告比丘:“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行于顿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饮食、钱财、谷、帛、华、香、严具、床卧、灯明,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故,释提桓因复名富兰陀罗?”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故,复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名摩伽婆故,释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复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以婆诜私衣布施供养。以是因缘故,释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人。以是因缘故,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比丘问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名舍脂钵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罗女名曰舍脂,为天帝释第一天后,是故帝释名舍脂钵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复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以是因缘故,彼天帝释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受持七种受。以是因缘,得天帝释。何等为七?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供养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为七种受。以是因缘,为天帝释。”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如上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富兰陀罗”,巴利本作 Purindada。

“罗”,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摩伽婆”,巴利本作 Maghavā。

“娑婆婆”,巴利本作 Sahassakkha。

“私”,宋、元、明三本作“和”。

“婆诜和”,巴利本作 Vāsava。

“舍脂钵低”,巴利本作 Sujampat。

[注解]

顿施:恭敬地布施。“顿”指不怠慢。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所有布施生纯信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恭敬布施”。

严具:又作“庄严具”,指穿戴身上或装饰环境之装饰物。(卷37 #1041 为“庄严具”故保留)

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因为有能力,所以称为释提桓因。按:“释提桓因”是音译,其中“释”(梵语Śakro)义译为“能”,“提桓”(梵语devānāj)义译为“天”,“因”(梵语Indra)义译为“主”。

富兰陀罗:为音译,其中“富兰”义译为“城”,“陀罗”义译为“破”或“施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城市施与者”。

婆诜私:为音译,义译为“衣”。

舍脂钵低:为音译,义译为舍脂的丈夫。舍脂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的女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脂之夫”。

因提利:为梵语Indra的音译,义译为“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天之主”。

[对应经典]

 

[导读:不瞋而胜]

三十三天常得和阿修罗打仗,天帝释却可以不瞋而打胜仗,这样的能耐值得在五浊恶世的佛弟子效法。

如何不瞋而胜?可好好思考以下第1107经至1110经所记载天帝释的不瞋、忍辱与善论。

(一一〇七)[0291a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夜叉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三十三天见此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见已,咸各瞋恚。诸天如是极瞋恚已,彼鬼如是、如是随瞋恚渐渐端正。

“时,三十三天往诣天帝释所,白帝释言:‘憍尸迦!当知有一异鬼,丑陋恶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诸天见彼鬼丑陋恶色,坐天王座,极生瞋恚,随彼诸天瞋恚,彼鬼随渐端正。’释提桓因告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对治鬼。’

“尔时,天帝释自往彼鬼所,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三称名字而言:‘仁者!我是释提桓因。’随释提桓因如是恭敬下意,彼鬼如是、如是随渐丑陋,即复不现。

“时,释提桓因自坐已,而说偈言:

“‘人当莫瞋恚,  见瞋莫瞋报,
  于恶莫生恶,  当破坏憍慢。
  不瞋亦不害,  名住贤圣众
  恶罪起瞋恚,  坚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善御士,  非谓执绳者。’”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叹说不瞋。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赞叹不瞋,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夜叉”,巴利本作 Yakkha。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Devā Tāvatiṃsā。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坐”,宋、元、明、圣四本作“坐空”。

“彼”,圣本作“彼彼”。

“而言仁”,圣本作“言人”。

[注解]

过去世时:从前。这里的“过去世”指现在以前,不是指前一世。

瞋恚对治鬼:针对瞋恚的鬼。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有是夜叉,得诸骂詈,形色转好,名助人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食忿夜叉”。

下意:谦卑。(不常见词故保留)

不瞋亦不害,名住贤圣众:没有瞋怒的心也没有加害的心,就叫做在贤圣的人当中。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常应亲近之,彼即是贤圣,亦贤圣弟子”。(这句也可考虑写成“也就在圣贤之列了”)

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由于恶、不善法而发怒,这发怒跟石山一般(是障碍)。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靠瞋恚壮大的鬼故意坐在天帝释的座位上,现丑陋容貌,让大家生气。

三十三天众感到生气,于是靠瞋恚壮大的鬼得到滋养,相貌越来越端正。

天帝释不生气,恭敬地对待他,鬼就逐渐变回丑陋的容貌乃至消失。

《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品2〉第72经长寿王本起经:“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CBETA, T01, no. 26, p. 532, c14-15)

(一一〇八)[0291b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师坛,坐一树下,入昼正受

尔时,祇桓中有两比丘诤起,一人骂,一人默然。其骂詈者,即便改悔忏谢于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忏故。时,精舍中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闹乱。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过于人耳,闻祇桓[*]中高声闹乱。闻已,从禅觉,还精舍,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还至安陀林,坐禅入昼正受,闻精舍中高声大声,纷纭闹乱,竟为是谁?”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时,骂比丘寻向悔谢,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闹乱。”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诤,说偈教诫言:

“‘于他无害心,  瞋亦不缠结,
  怀恨不经久,  于瞋以不住
  虽复瞋恚盛,  不发于麁言,
  不求彼,  扬人之虚短
  常当自防护,  以义内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与贤圣俱。
  若与恶人俱,  刚彊犹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为善御,  非谓执绳者。’”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行忍辱,赞叹忍者,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昼”,元、明、圣三本作“尽”。*

“桓”,明本作“洹”。*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入”。

“阙”,大正藏原为“开”,宋本作“关”,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阙”。

“怒”,宋、圣二本作“恕”。

“害”,圣本作“虚”。

[注解]

悔谢:

不住:不执取。

阙节:品德有缺失。

虚短:短处。

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善于驾车而非只是拿着马车绳随着马车乱跑。比喻能控制瞋恚,不为瞋恚所驱使。

[对应经典]

 

(一一〇九)[0291c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莫得各各共相杀害,但当论议,理屈者伏。’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言:‘设共论议[*],谁当证知理之通塞?’天帝释言:‘诸天众中自有智慧明记识者,阿修罗众亦复自有明记识者。’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可尔。’释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论,然后我当随后立论,则不为难。’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立论言:

“‘我若行忍者,  于事则有阙,
  愚痴者当言,  怖畏故行忍。’

“释提桓因说偈答言:

“‘正使愚痴者,  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  于理何所伤。
  但自观其义,  亦观于他义,
  彼我悉获安,  斯忍为最上。’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复说偈言:

“‘若不制愚痴,  愚痴则伤人,
  犹如凶恶牛,  舍走逐触人
  执杖而强制,  怖畏则调伏,
  是故坚持杖,  折伏彼愚夫。’

“帝释复说偈言:

“‘我常观察彼,  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恚盛,  智以静默伏。
  不瞋亦不害,  常与贤圣俱,
  恶罪起瞋恚,  坚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善御士,  非谓执绳者。’

“尔时,天众中有天智慧者,阿修罗众中有阿修罗智慧者,于此偈思惟称量观察,作是念:‘毘摩质多罗阿修罗所说偈,终竟长夜起于斗讼战诤,当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教人长夜斗讼战诤;释提桓因所说偈,长夜终竟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天帝释长夜教人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帝释善论得胜。’”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以善论议[*]伏阿修罗。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立于善论,赞叹善论。汝等比丘亦应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善论,赞叹善论,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阿修罗”,巴利本作 Asura。

“毘摩质多罗”,巴利本作 Vepacitti。

“议”,宋、元、明、圣四本作“义”。*

“然后”,圣本作“能复”。

“正”,圣本作“政”。

宋、元二本无“但自观其义,亦观于他义,彼我悉获安,斯忍为最上”二十字。

“走”,圣本作“之”。

“帝”,圣本作“天帝”。

“等”,宋、元、明、圣四本无“等”字。

[注解]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名,他的女儿舍脂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又译为“毗摩质多阿须伦王”。

逐触人:追逐并用角抵触人。

善论:

[对应经典]

 

(一一一〇)[0292b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告阿修罗众:‘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擒释提桓因,以五系缚,将还阿修罗宫。’当其战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

“时,彼诸天捉得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缚在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缚在门侧瞋恚骂詈。

“时,帝释御者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于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瞋恚骂詈。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

“‘释今为畏彼,  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罗,  面前而骂辱。’

“帝释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与愚夫对。’

“御者复白言:

“‘若但行忍者,  于事则有
  愚痴者当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当苦治,  以智制愚痴。’

“帝释答言:

“‘我常观察彼,  制彼愚夫者,
  见愚者瞋盛,  智以静默伏。
  非力而为力,  是彼愚痴力,
  愚痴违远法,  于道则无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有忍?
  于他极骂辱,  大力者能忍,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所忍?
  于己及他人,  善护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还自守静默。
  于二义俱备,  自利亦利他
  谓言愚夫者,  以不见法故,
  愚夫谓胜忍,  重增其恶口,
  未知忍彼骂,  于彼常得胜。
  于胜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  是则为上忍。’”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帝”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宋、元、明、圣四本在“他”字之后重复“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四句二十字。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御者:驾驭车马的人。

阙:不足。(?)

苦治:尽全力地惩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再强制惩治”。

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把不是真正的力量当作是力量,这是愚痴的人所认为的力量;愚痴的人违背、远离正法,在正道上则不会这样。

恐怖忍:

[对应经典]

 

[导读:天帝释的四不坏净]

本卷接下来的经文大致围绕着佛、法、僧、戒的主题:

  • 1111: 恭敬于佛
  • 1112: 恭敬于法、僧、持净戒者
  • 1113: 恭敬于僧
  • 1114: 精进
  • 1115: 恭敬梵行者
  • 1116: 不瞋
  • 1117: 八关斋戒、如阿罗汉
  • 1118: 不幻不伪,贤善质直
  • 1119: 忍耐
  • 1120: 不娆乱

佛、法、僧、戒也是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坚固信心)的主题。咦,四不坏净不是初果圣者达成的吗?和天帝释有什么关系?

根据《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4经释问经、《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等经记载,天帝释曾和佛请法,听完法后他也证得法眼净而得初果了。因此他在学佛后的所行能跟四不坏净相应。

(一一一一)[0293a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欲入园观。时,敕其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诣于园观。御者奉敕,即严驾千马之车,往白帝释:‘唯!俱尸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天帝释即下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毛竖,马鞭落地。

“时,天帝释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即说偈言:

“‘汝见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王,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王[*],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时,天帝释,舍脂之夫说如是偈,礼佛已,乘千马车,往诣园观。”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尚恭敬佛,亦复赞叹恭敬于佛。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亦当赞叹恭敬佛者,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唯”,宋、元、明、圣四本作“惟”。[*]

“常胜殿”,巴利本作 Vejayantapāsādā。

“则”,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则”。

“汝见”,宋、元、明、圣四本作“鬼汝”。

“王”,宋、元、明、圣四本作“主”。[*]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已”,宋、元、明三本作“已来”。

宋本无“千”字。

[注解]

园观:供观赏娱乐的园林。天帝释所居“喜见城”之四方,每一方各有一座园观。

严驾已竟,唯王知时:马车已备妥,看天帝释决定何时要出发。

常胜殿:天帝释的超大宫殿,是这个小千世界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善见城中。音译为“毘阇延堂观”、“毘禅延堂”。

四护世主:指四天王天,因为四天王天是离人间最近的天界,守护人间。又译为“护世四王”。

名号满大师:德行高而最有名的大师。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最大名称世间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高名字的大师”。

[对应经典]

 

(一一一二)[0293b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差别者:“尔时,帝释下常胜殿,合掌东向敬礼尊法。”乃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广说。差别者:“尔时,帝释说偈答御者言:

“‘我实为大地,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如是等一切,  悉尊重恭敬,
  然复有净戒,  长夜入正受。
  正信而出家,  究竟诸梵行,
  故我于彼所,  尊重恭敬礼。
  又调伏贪恚,  超越愚痴境,
  修学不放逸,  亦恭敬礼彼。
  贪欲瞋恚痴,  悉已永不着,
  漏尽阿罗汉,  复应敬礼彼。
  若复在居家,  奉持于净戒,
  如法修布萨,  亦复应敬礼。’

“御者白帝释言:

“‘是必世间胜,  故天王敬礼,
  我亦当如是,  随天王恭敬。’

“诸比丘!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答”,圣本作“答王”。

[注解]

布萨:说戒、忏悔的集会。在出家人来说,是指每半月的集会说戒,若有犯戒的人则在僧众前忏悔,以维持戒行的清净。对在家人来说,则是在斋日受持八关斋戒。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若复在居家,奉持于净戒,如法修布萨,亦复应敬礼”,天帝释也会向持八关斋戒,身在家、心出家的居士敬礼。

(一一一三)[0293c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欲入园观,王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御者受教,即严驾已,还白帝释:‘乘已严驾,唯[*]王知时。’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

“时,彼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落地,而说偈言:

“‘诸方唯有人,  臭秽胞胎生,
  神处秽死尸,  饥渴常燋然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缘,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如是说已,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昇于马车,游观园林。”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而常恭敬众僧,亦常赞叹恭敬僧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恭敬众僧,亦当赞叹敬僧功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缘”,大正藏原为“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缘”。

明本无“恭”字。

[注解]

周向诸方,合掌恭敬:向各个方向合十礼敬。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合掌西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作合掌后,礼敬比丘僧团”。

神处秽死尸:神识处于臭皮囊尸体中。

燋然:火烧的样子。

故重于非家:特别重视于出家人。

畜:储存、积聚。通“蓄”。

资生具:能资助活命的东西,例如衣服、饮食、卧具(床榻)、汤药(医药)。

不醉亦不荒:不沉醉也不荒淫(于财色)。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彼心皆舍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们是无取著者”。

[对应经典]

 

(一一一四)[0294a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三十三天欲共斗战。时,天帝释闻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欲共战。闻已,即告宿毘梨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罗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欲与三十三天共战。阿公可敕三十三天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彼阿修罗共战。’尔时,宿毘梨天子受帝释教,还自天宫,慢缓宽纵,不勤方便

“阿修罗众已出在道路,帝释闻已,复告宿毘梨天子:‘阿公!阿修罗军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种兵与阿修罗战。’宿毘梨天子受帝释教已,即复还宫,懈怠宽纵。

“时,阿修罗王军已垂至,释提桓因闻阿修罗军已在近路,复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罗军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诸天起四种兵。’

“时,宿毘梨天子即说偈言:

“‘若有不起处,  无为安隐乐,
  得如是处者,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隐。’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若有不起处,  无为安隐乐,
  若得是处者,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无方便,  不起安隐乐,
  若得彼处者,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隐
。’

“时,天帝释复说偈答言:

“‘若处无方便,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得安隐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  不知作已作
  行欲悉皆会,  当与我是处。’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  得究竟安乐,
  汝得彼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无事而得乐,  无作亦无忧,
  若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见若复闻,  众生无所作,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汝若畏所作,  不念于有为,
  但当速净除,  涅槃之径路
。’

“时,宿毘梨天子严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阿修罗战,摧阿修罗众,诸天得胜,还归天宫。”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精勤得胜。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以精勤方便,亦常赞叹精勤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勤精进,赞叹精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阿修罗”,巴利本作 Asura。

“与”,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宋本无“共”字。

“宿毘梨”,巴利本作 Suvīra。

宋、元、明、圣四本无“军”字。

“而”,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而”。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不起处:不须起身的地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清闲[……]处”,相当的经文作“不奋起、不精进之处”。

若处无方便,不起安隐乐,若得彼处者,无作亦无忧。当与我是处,令我得安隐:如果有地方不须精进、不须起身、安稳快乐;如果有这样的地方的话,不须要作事也没有忧虑,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让我得到安稳。

不放逸:这边特指不外求、不做事,和经中一般的用法不同。

不知作已作:连事情作了没都不知道,指行为很荒废。

行欲悉皆会:要什么欲望都能够享受到。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五欲自恣受快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会有一切欲的达成”。

汝若畏所作,不念于有为,但当速净除,涅槃之径路:你若怕事不爱有所作为,那就该往涅槃之路去。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天帝释得知阿修罗军要攻打过来了,就请宿毘梨天子备战,但宿毘梨天子回天宫享乐就把备战一事置之脑后,天帝释讲了三次,他也忘了三次,甚至说起偈来,感叹有没有地方可以不做事就得安乐?

天帝释答道:“如果有这样的地方,我一定跟你去!”意指没有这么好康的地方。

宿毘梨天子用不同的言词,讲了五次类似意思的偈子,种种颓废,就是不想做事。最后天帝释说这种地方也不是完全没有,涅槃就是,赶快精进求涅槃吧!

宿毘梨天子接不下去,只好去备战了,而佛陀也以此故事表示应该要精进。

(一一一五)[0294c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聚落,有诸仙人于聚落边空闲处住止。

“时,有诸天、阿修罗去聚落不远,对阵战斗。

“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脱去天冠,却伞盖,除剑刀,屏宝拂,脱革屣,至彼仙人住处,入于门内,周向看视,不顾眄诸仙人,亦不问讯。看已,还出。

“时,有一仙人遥见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入园,看已,还出。见已,语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调伏色,不似人形,非威仪法,似田舍儿,非长者子,除去五饰,入于园门,高视观看,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观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贤士,不好不善,非贤非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看已,还去,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以是故,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损减。’

“时,释提桓因除去五饰,入仙人住处,与诸仙人面相问讯慰劳,然后还出。

“复有仙人见天帝释除去五饰,入于园门,周遍问讯。见已,问诸仙人:‘此是何人?入于园林,有调伏色,有可适人色,有威仪色,非田舍儿,似族姓子,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释,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彼仙人言:‘此是贤士,善好真实威仪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以是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众损减。’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仙人称叹诸天,闻已,瞋恚炽盛。

“时,彼空处仙人闻阿修罗王瞋恚炽盛,往诣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所,而说偈言:

“‘仙人故来此,  求乞施无畏
  汝能施无畏,  赐牟尼恩教。’

“毘摩质多罗以偈答言:

“‘于汝仙人所,  无有施无畏,
  违背阿修罗,  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  当以恐怖。’

“仙人复说偈言:

“‘随行植种子,  随类果报生,
  来乞于无畏,  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  施畏种子故。’

“时,诸仙人于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面前说咒已,凌虚而逝。

“即于是夜,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惊三起,眠中闻恶声言:‘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惊觉恐怖,虑战必败,退走而还阿修罗宫。

“时,天帝释敌退得胜已,诣彼空闲仙人住处,礼诸仙人足已,退于西面诸仙人前,东向而坐。

“时,东风起,有异仙人即说偈言:

“‘今此诸牟尼,  出家来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  此臭难可堪。’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种种众香华,  结以为华鬘
  今之所闻香,  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  未曾生厌患。’”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赞叹出家人,亦常赞叹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常应恭敬诸梵行者,亦当赞叹恭敬之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于”,圣本作“施”。

“植”,大正藏原为“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凌”,宋、元、明、圣四本作“陵”。

“兴”,宋、元、明三本作“有”。

[注解]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则记载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戴着五种容饰,没有拿下来。

求乞施无畏:乞求无恐怖之施。即乞求阿修罗王莫再瞋忿令人畏惧。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圣贤。这个词在佛教与外道都有使用。

遗:留下。

异仙人:某位大家较不熟悉的仙人。

[对应经典]

 

(一一一六)[0295b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天帝释晨朝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以帝释神力,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精舍。

时,释提桓因说偈问言:

“为于何等,  而得安隐根
 为杀于何等,  而得无忧畏?
 为杀何等法,  瞿昙所赞叹?”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害凶恶瞋恚,  而得安隐根[*],
 害凶恶瞋恚,  心得无忧畏。
 瞋恚为毒根,  灭苦种子,
 灭彼苦种子,  而得无忧畏。
 彼苦种灭故,  贤圣所称叹。”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大正藏在“问”字之下有一“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根”,大正藏原为“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根”。[*]

“杀”,宋、圣二本作“说”。

“何等法”,圣本作“于何等”。

“根”,宋、元、明三本作“蛇”。

“灭”,宋本作“我”。

“彼”,宋、圣二本作“恬”,元、明二本作“活”。

[注解]

杀:此经中的“杀”、“害”都是特指“去除”。

[对应经典]

 

(一一一七)[0295c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作诸福德,见今世恶,畏后世罪,行施作福,受持斋戒,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变月,受戒布萨?’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间,观察众生:‘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诸比丘!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

“时,四天王即往诣三十三天集法讲堂,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时,三十三天众闻之不喜,转相告语:‘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类无真实行,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缘斯罪故,诸天众减,阿修罗众当渐增广。’

“诸比丘!尔时,世间若复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四天王至三十三天集法讲堂,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时,三十三天心皆欢喜,转相告语:‘今诸世间,贤善真实如法,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缘斯福德,阿修罗众减,诸天众增广。’

“时,天帝释知诸天众皆欢喜已。即说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所说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此非善说。所以者何?彼天帝释自有贪、恚、痴患,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故。

“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诸有结,心善解脱,说此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如是说者,则为善说。所以者何?阿罗汉比丘离贪、恚、痴,已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此偈则为善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善”,大正藏原为“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善”。

宋、元、明三本无“增”字。

“说”,宋本无此字,元、明二本作“之”。

[注解]

案行:巡行;巡视。

等人:

神变月:农历一、五、九月三个长斋月,这三个月中四天王天以神足通视察人间善恶,所以称神变月。又译为“神足月”、“神变之月”、“神通瑞应月”。

无真实行:不行正法。

集法讲堂:三十三天议事的殿堂,位于善见城外的西南角。又译为“善法讲堂”、“善法堂”、“正法殿”,

八支斋:效法阿罗汉无贪、瞋、痴,戒除“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又译为“八关斋”。

[对应经典]

From Boris:觉得对应经典中的“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3〈天使品4〉第36经”不若另外两对应经 典来得与1117经对应。

[读经拾得]

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还有神变月,四天王天的大臣、太子、天王会轮流巡视人间,看看有哪些人行善、持八关斋戒的?

如果看到人间做坏事的人多、做善事的人少,诸天就彼此通报代志大条了,升天的人少、变阿修罗的人多,因此天界的势力减弱、阿修罗的势力增长。

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是人间的五十年,现在爱做坏事的人,对四天王天来说,明天就死了,而投生恶道或修罗道。反之亦然。

不只诸天赞叹持八关斋戒,佛陀更是赞叹持八关斋戒。

  • 本经所说的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就是每月所谓的“六斋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 经文说“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类,无真实行,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缘斯罪故,诸天众减,阿修罗众当渐增广。”不贤不善,不好不类的人不是会入三恶道吗?为何阿修罗众会增加?

行恶的人会入三恶道,有布施、持戒却瞋心重的,则会入阿修罗道而非天道。

  • 天帝释所说的八支斋,和阿罗汉所说的八支斋,有何不同?

主要是在于“如我所修行”一句,天帝释所说的八支斋是要效法天帝释,修成后得以生天,而效法阿罗汉持八支斋则最终可以获得解脱、无贪瞋痴,自然更为殊胜。

[进阶辨正]

(一一一八)[0296a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当知我今疾病困笃,为我疗治,令得安隐。’释提桓因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汝当授我幻法,我当疗治汝病,令得安隐。’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语帝释言:‘我当还问诸阿修罗众,听我者,当授帝释阿修罗幻法。’

“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即往至诸阿修罗众中,语诸阿修罗言:‘诸人当知,我今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求彼治病。彼语我言:“汝能授我阿修罗幻法者,当治汝病,令得安隐。”我今当往为彼说阿修罗幻法。’

“时,有一诈伪阿修罗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其彼天帝释质直好信不虚伪,但语彼言:“天王!此阿修罗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彼天帝释必当息意,不复求学,当言:“汝去,令汝病,可得安隐。”’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复往帝释所,说偈白言:

“‘千眼尊天王,  阿修罗幻术,
  皆是虚诳法,  令人堕地狱。
  无量百千岁,  受苦无休息。’

“时,天帝释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止!止!如是幻术,非我所须,汝且还去,令汝身病寂灭休息,得力安隐。’”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长夜真实,不幻不伪,贤善质直。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巴利本作 Vepacitti asurinda。

“瘥”,大正藏原为“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瘥”。

[注解]

质直:朴实正直。

瘥:病痊愈。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阿修罗幻法是阿修罗研发的的独特战斗技术,三十三天没有此技术,但三十三天的医学技术比阿修罗发达,能治阿修罗所不能治的病。因此阿修罗王得重病时,不得已而请天帝释医治他,天帝释则要求以阿修罗幻法作为交换。

《金有陀罗尼经》:“天帝百施白佛言:‘世尊!我入战阵而斗战时,以阿修罗幻惑咒术药力堕于负处。’”(CBETA, T85, no. 2910, p. 1455, c21-23)

阿修罗王不想交出阿修罗幻法,因此欺骗天帝释说学阿修罗幻法的代价是堕地狱,天帝释是好人所以相信这个说词,就被骗了,不再要求以阿修罗幻法作为交换。

佛弟子宁愿作好人,也不应欺骗人。

(一一一九)[0296b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时,有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有绝妙之容,于晨朝时,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身诸光明,普照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鞞卢阇那阿修罗王说偈白佛:

“人当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何须复方便。”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修忍无过上
。”

说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说?”世尊告言:“汝等所说,二说俱善。”

然今汝等复听我说。

“一切众生类,  悉皆求己利,
 彼彼诸众生,  各自求所应。
 世间诸和合,  及与第一义
 当知世和合,  则为非常法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修忍无过上。”

尔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修行于忍,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修行于忍,赞叹于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鞞卢阇那”,巴利本作 Verocana。

圣本无“那”字。

“众”,宋、元、圣三本作“生”。

“鞞”,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圣本、高丽藏二本改作“鞞”。

[注解]

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名,他的父亲叫“鞞卢阇那”,他的名字叫“婆稚”。

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满足,是利满足已,修忍无过上:如果有人精勤努力,一定能让他得到利益的满足,这样利益满足后,修行忍耐才是至高无上的。

世间诸和合,及与第一义:和众生和谐共处,而能达成最好的利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等同利欲适愿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然而,一切生物的结合,是受用中最高的”。

非常法:不是正常的现象、非常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最后佛陀总结的偈语意思大致是:只要精勤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利益、满足自己。除了每个人自己的利益外,和众生和谐共处是最棒的,但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修行忍耐才是至高无上的。

From Boris:觉得这里非常法是非常态的意思,而不是无常的意思。所以这一经只是单纯地说努力可以得到各种利益的满足,但要世和合则需靠修忍,因为世和合不是一个常态。

(一一二〇)[0296c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要不反报加恼于彼。”’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天帝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加恼于彼。’闻已,执持利剑,逆道而来。

“时,天帝释遥见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执持利剑,逆道而来,即遥告言:‘阿修罗!住!缚汝勿动。’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不得动,语帝释言:‘汝今岂不受如是戒:“若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必不还报。”耶?’天帝释答言:‘我实受如是戒,但汝自住受缚。’阿修罗言:‘今且放我。’帝释答言:‘汝若约誓不作乱者,然后放汝。’阿修罗言:‘放我当如法作。’帝释答言:‘先如法作,然后放汝。’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言:

“‘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语之所趣,  谤毁贤圣趣。
  我若娆乱者,  趣同彼趣趣
。’

“释提桓因复告言:‘放汝令去,随汝所安。’

“尔时,天帝释令阿修罗王作约誓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佛前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我受戒,手执利剑,随路而来。我遥见已,语言:“阿修罗!住!缚汝勿动。”彼阿修罗言:“汝不受戒耶?”我即答言:“我实受戒,且汝今住,缚汝勿动。”彼即求脱,我告彼言:“若作约誓不作乱者,当令汝脱。”阿修罗言:“且当放我,当说约誓。”我即告言:“先说约誓,然后放汝。”彼即说偈,作约誓言:

“‘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语之所趣,  谤毁贤圣趣,
  我若作娆乱,  趣同彼趣趣。’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罗王令说约誓,为是法不?彼阿修罗复为娆乱不?’

“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汝要彼约誓,如法不违,彼亦不复敢作娆乱。’尔时,天帝释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不为娆乱,亦常赞叹不娆乱法。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不娆乱,亦当赞叹不扰乱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要”,圣本作“恶”。

“自”,大正藏原为“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大正藏在“住”字之下有一“住”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娆”,宋、元、明三本作“扰”。

宋、元、明、圣四本无“释”字。

[注解]

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语之所趣,谤毁贤圣趣。我若娆乱者,趣同彼趣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天帝释受戒修忍辱、打不还手,阿修罗王听说天帝释打不还手,就来攻打天帝释,但被天帝释捉住了。天帝释要求阿修罗王发誓以后不捣乱,才放了他。

佛弟子修行忍辱,但也要有正确的防护,保护自己也避免让人造业。就以财物而言,可见《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CBETA, T02, no. 99, p. 23, b2-6)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校勘]

圣本在“十”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01/19 13:4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99071502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