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4经提到的“十八爱行”,到底是什么意思?

Google 搜寻结果连一页都不到,中文只有以下资料:

1. 杨郁文居士的论文:北传“十八爱行”之法说及义说

杨居士的论文看来是依南传《分别论》修订南传《增支部尼柯耶》 AN 4.199,然后主要以南传《增支部尼柯耶》 AN 4.199 修订《杂阿含经》第984经。

杨居士的论文重点在于将“十八爱行”的文字结构修订为工整的形式,犹如拼图般兜出工整的形式,但是缺乏白话注解,对十八爱行各项意义的说明很暧昧,“义说”的部分各段有中英文或标点的小错误:

“[有]我欲”,整句当作如是解︰─“[就有]‘我是如是也。’(`Itthamasmi’ti hoti`.)义[云云之爱行生成]。”

“[有]我尔。”,整句当作如是解︰“[就有]‘我是如此也。’(‘ `Evam asmi’iti` hoti. )义[云云之爱行生成 ]。”

“[有]我异。”,整句当作如是解︰“[就有]‘我是异此’(`Annatha asmi’iti` hoti.)义[云云之爱行生成 ]。”

“相当于英语 dfi=ferently(不一样地、异此)”

(下略)

以上第一句标点引号“︰─”重复,第二、三句“。”,”标点错误,第四句英文 differently 拼错,但未曾见有人提出讨论或修订。更重要的是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整句好像变成加密的文字看不懂了。不知是否有修订版的论文?

2. 庄春江居士的说明:《杂阿含经》984经

其中“附注”的部分有将各版本说法并列,看起来是依菩提比丘英译为主,但各经论间的对照看来有点乱。

另一方面,庄居士的“阿含辞典”在“十八爱行”一词内容和经文附注不完全相同,最后几个说明有错字(划底线的部分),因此意义不清:

“爱行”,南传作“渴爱思潮”(taṇhāvicaritāni,另译为“渴爱伺察;爱伺”),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渴爱之流”(currents of craving):1.有我(我存在)2.欲我(我是这样的人)3.尔我(我正是这样的人)4.有我(我持续常住)5.无我(我消散无常)6.异我(我不是这样的人)7.当我(我将可能存在)8.不当我(我将不存在)9.欲我(我将会是这样的人)10.当尔时(我将会正是这样的人)11.当异异我(我将会不是这样的人)12.或欲我(愿我将是这样的人)13.或尔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14.或异(愿我将不是这样的人)15.或然(我将会成为)16.或欲然(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17.或尔然(我将会这是这样的人的人)18.或异(我将不会这是这样的人)之观念。

3. 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

印顺导师通常只要有改了较顺的文字或标点就改下去,在本经则直接全部放弃,一字未改,连断句都没动半个。貌似印顺导师也放弃细读或修改这经了?

有人能提供白话注解吗?



David Chiou:

“十八爱行”本来就不容易解,庄居士是依菩提长老比丘英译,菩提长老英译原文这几个 footnote 提到他是参考南传《增支部尼柯耶》注释书《满足希求》,但觉得注释书某部分 obscure (令人费解), 甚至怀疑南传注释书是否完全如本经中所想表达的内容。看来南传这部分也是不太清楚:

  • 933. I translate these phrases— some obscure— with the aid of Mp.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ajjhattikassa upādāya) means related to one’s own five aggregates.
  • 935. Mp says that “because of this” (iminā) should be understood to mean “because of this form … because of this consciousness” (iminā rūpena vā … pe … viññāṇena). The passage is opaque as it stands and I am not sure that Mp has caugh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Because of this” might have meant “because of a creator God,” or “because of primordial matter” or “because of chance or necessity,” etc.
  • 936. I am unsure how to explain the inclusion of this sutta in the Fours. The reason may be the four terms used to describe craving, enclosed between dashes, but this is a mere hypothesis.

北传大正藏中倒是有几部论写得较有条理,所举的例子也有助于理解,但南北传各论间采用的定义和所举的例子大相径庭,看来在古代对“十八爱行”就是各自解读、各显神通了。

到头来,毕竟“十八爱行”不是真理,只是列举基于贪爱而有的(自我概念)造作。既然是凡夫在世间的造作,那么本来就五花八门,要多少戏论有多少戏论,戏论并没有标准可言,因此古来的定义各自解读并不能说有错。

先列出我个人整理后的白话注解,并不是“标准”,只是提供作一种参考。至于相关的原始资料之后再贴上来了。

《杂阿含经》第984经中提到的十八爱行经文,CBETA根据杨郁文老师的论文而作的修订,如下:

“谓有我故有:我欲④、我尔⑤、我ⓓ有⑥、我无⑦、我异⑧,我当、我不当、我当ⓔ欲、我当尔、我ⓕ当异⑨,或ⓖ我、或欲我、或尔我、或异我ⓗ⑩,或然、或欲然、或尔然、或异然ⓘ⑪ⓙ,如是十八爱行⑫从内起。

列表如下所示:

程度   \   形容 欲 (常存的)尔 (如此的)异 (相异的)有 (现存的)无 (不存在的)
我   (我是)我欲我尔我异我有我无
我当  (我应当要是)我当欲我当尔我当异我当有我当无
或……我(我可以是)或欲我或尔我或异我或我
或……然(我可能是的样子)或欲然或尔然或异然或然


白话注解:

④ 我欲:我是常存的。“我欲”在这里特指“我爱”,于自我深为贪爱,而认为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是长存的”。

⑤ 我尔:我是如此的;我是这样的。即认为我同于某类人事物,例如我同于过去的自己,我是某国人,我是某职业的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正如同”。

⑥ 我有:我(现在)是存在的。即现在有我,但没特别探讨过去、未来的我。例如现在这个健康的身体是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是这样的”。

⑦ 我无:我是不存在的。即断灭论,例如我现在根本不存在,我现在没有健康的身体因此我不存在,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是断灭的”。

⑧ 我异:我是相异的。指我异于某人事物,例如我异于过去的自己,我异于某国人,我异于其他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是相异的”。

⑨ 我当、我不当、我当欲、我当尔、我当异:我应当要是存在的、我应当要是不存在的、我应当要是常存的、我应当要是如此的、我应当要是相异的。“当”即基于贪爱而认为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其中“我当”即坚定地想要成为前面提到的“我有”,认为应当要“我有”,例如认为我应当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为我。“我不当”即坚定地想要成为前面提到的“我无”,认为应当要“我无”,例如认为我应当要入深定以从世间消失。“我当欲”即坚定地想要成为前面提到的“我欲”,即执著自我而认为应当要成为恒常不变的自我,例如认为自己正服用长生不老药所以应当要长生不老。“我当尔”即坚定地想要成为前面提到的“我尔”,例如认为我应当成为美国人。“我当异”即坚定地想要成为前面提到的“我异”,例如认为我应当要变瘦,我应当要异于某族群。

⑩ 或我、或欲我、或尔我、或异我:我可以是存在的、我可以是常存的、我可以是如此的、我可以是相异的。“或”指基于贪爱而觉得可以尝试,比“当”来得弱,比较不坚定。其中没有“或我无”,可能是因为断灭论只是假想而完全无法付诸实行,例如“我不存在”是违背事实的,而无法实践,“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也无法在死前作任何尝试,因此不特别区分“我不当”的程度。

⑪ 或然、或欲然、或尔然、或异然:我可能是存在的样子、我可能是常存的样子、我可能是如此的样子、我可能是相异的样子。“或……然”指基于贪爱而觉得可能可以尝试看看,比“或”来得弱,更不坚定。其中没有“或我无然”,可能是因为断灭论只是假想而完全无法付诸实行,例如“我不存在”是违背事实的,而无法实践,“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也无法在死前作任何尝试,因此不特别区分“我不当”的程度。

⑫ 十八爱行:十八种基于贪爱而有的(自我概念)造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十八种渴爱之流”。

校勘:

ⓔ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杨郁文老师《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补上。

ⓕ “我”,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杨郁文老师《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改作“我”。

ⓖ “或”,大正藏原为“异”,今依据杨郁文老师《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改作“或”。

ⓗ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杨郁文老师《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补上。

ⓘ 大正藏无“然”字,今依据杨郁文老师《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补上。

ⓙ “有我故有:我欲、我尔……或异然”五十字,巴利本作 Asmīti sati, itthasmīti hoti, evasmīti hoti, aññathasmīti hoti, asasmīti hoti, satasmīti hoti, santi hoti, itthṃ santi hoti, evaṃ santi hoti, aññathā santi hoti, api ha santi hoti, api itthaṃ santi hoti, api evaṃ santi hoti, api aññathā santi hoti, bhavissanti hoti, itthaṃ bhavissanti hoti, evam bhavissanti hoti, aññathā bhavissanti hoti,。


由十八爱行的例子也可知众生对“我”的执著,不仅限于婆罗门教说的“恒常、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更是日常生活自以为的那个“我”,例如将身心视为自在的那个“我”、盲从于族群认同的那个“我”、不安于现状的那个“我”、自我保护的那个“我”,不想面对现实的那个“我”……众生都基于贪爱而执著“我”,因此起了种种烦恼乃至轮回生死。

单纯是为了让大家稍微容易理解一些而写,但还是蛮复杂的啊……若有错误欢迎提出指正、讨论。详细写的话太花时间,毕竟我不需论文点数,就尽量长话短说了。



David Chiou:

在整理以上白话注解前,所参考、对比的经论如下:

1.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4〈大品20〉第199经

菩提长老英译:

“There are, bhikkhus, these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and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And what are the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When there is [the notion] ‘I am(我是),’ there are [the notions] ‘I am thus(我是这样的),’ ‘I am just so(我正如同●),’ ‘I am otherwise(我异于●),’ ‘I am lasting(我是长存的),’ ‘I am evanescent(我是断灭的),’ ‘I may be(我可能是),’ ‘I may be thus(我可能是这样的),’ ‘I may be just so(我可能正如同●),’ ‘I may be otherwise(我可能异于●),’ ‘May I be(愿我是),’ ‘May I be thus(愿我是这样的),’ ‘May I be just so(愿我正如同●),’ ‘May I be otherwise(愿我异于●),’ ‘I shall be(我应是),’ ‘I shall be thus(我应是这样的),’ ‘I shall be just so(我应正如同●),’ ‘I shall be otherwise(我应异于●).’ These are the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933

“And what are the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934 When there is [the notion], ‘I am because of this,’ 935 there are [the notions]: ‘I am thus because of this,’ ‘I am just so because of this,’ ‘I am otherwise because of this,’ ‘I am lasting because of this,’ ‘I am evanescent because of this,’ ‘I may be because of this,’ ‘I may be thus because of this,’ ‘I may be just so because of this,’ ‘I may be otherwise because of this,’ ‘May I be because of this,’ ‘May I be thus because of this,’ ‘May I be just so because of this,’ ‘May I be otherwise because of this,’ ‘I shall be because of this,’ ‘I shall be thus because of this,’ ‘I shall be just so because of this,’ ‘I shall be otherwise because of this.’ These are the eighteen currents of craving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Bodhi, bhikkhu.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Anguttara Nikaya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p. 586). Wisdom Publications. Kindle Edition.

括弧里的中文是我的翻译,●是指某人事物的标签。

要留意的是南传是将句首的 “I am” (“我是”) 本身就当作十八爱行的第一个,结构上各程度是 6-4-4-4,因此和北传经论当中各程度为 5-5-4-4 的十八爱行无法完全对应。

2. 《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五〈5 摄事分.1 契经事〉

复次,由四因缘,应正了知集谛所摄百八爱行。一、由内外差别故;二、由所依差别故;三、由自性差别故;四、由时分差别故。

云何名为内外差别?谓由内外六处为依,起诸爱行。

云何名为所依差别?谓爱依止五种我慢。何等名为五种我慢?
谓于我见未永断故,得有如是我慢现行,于其六处计我起慢。
乃至未为衰老所损,诸行相似相续而转,作是思惟:是我如昔。
彼若复为衰老所损。或于一时成就好色,或于一时成就恶色;或于一时成就大力、安乐、辩才,或于一时乃至无辩。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乐、辩时,作是思惟:我今美妙。
若违于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
若为衰老所损败时,作是思惟:我今变异。
云何名为自性差别?谓此五种我慢为依,发起有爱及无有爱。又彼有爱,软中上品差别而转。于其无有,由审思择方能起爱,非由意乐任运而住。是故于中,无有三品差别建立。
当知此中,软有爱者,谓于当来愿我当有,即于六处愿我当有。即如是类愿我当有,于同类生有希求故。异如是类愿我当有,于异类生有希求故。若先自体是可爱者,愿彼相应,故造善业。作是思惟:愿我当有如是种类,如今所有。若先自体不可爱者,愿彼离隔,故造善业。作是思惟:愿我当有如是种类,异今所有。
中有爱者,谓于无有不生希欲,为治彼故,愿我得有,即于六处愿我得有。如前所说,即如是类愿我得有,异如是类愿我得有。如是一切,应知皆名中品有爱。
上有爱者,谓即如是行相差别,作是念言:愿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种相爱,应知说名上品有爱。

此五种爱自性差别,由有所依内处别故,说十八种爱行差别。于其外处,当知亦尔。此差别者,谓如于彼内六处中计我起慢,如是于色,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色我自在转;如是乃至于诸法中,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法我自在转。余随所应,如前应知。如是十八,并前爱行,合说总有三十六种爱行差别。

云何名为时分差别?谓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差别。如是名为由四因缘有差别故,爱行合有一百八种。

(各程度的数量为 5-5-4-4)

3.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四〈问分四圣谛品4〉

云何十八爱行内所造?如世尊说:因此有此、因彼而有、如是因有、异因有、常因有、不常[*]因有,我当有、彼我当有、如是我当有、异我当有,因得、彼得、如是得、异得,希望当有、希望彼当有、希望如是当有、希望异当有,是名十八爱行内所造。

云何十八爱行外所造?如世尊说:是因此有此、是因彼而有、是如是因有、是异因有、是当因有、是不当因有,是我当有、是彼我当有、是如是我当有、是异我当有,是因得、是彼得、是如是得、是异得,是希望当有、是希望彼当有、是希望如是当有、是希望异当有,是名十八爱行外所造。

[8] 常【大】*,当【明】【宫】* [9] 当【大】,常【宫】

(大正藏标点明显错很多,已修改。)

(各程度的数量为 6-4-4-4,同于南传的结构。)

4.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六〈分别智品7-1〉

执现总我有五种异:
一执我现决定有。二执我现如是有。三执我现变异有。四执我现有。五执我现无。

执当总我亦有五异:
一执我当决定有。二执我当如是有。三执我当变异有。四执我当有。五执我当无。

执当别我有四种异:
一执我当别有。二执我当决定别有。三执我当如是别有。四执我当变异别有。

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
一执我亦当有。二执我亦当决定有。三执我亦当如是有。四执我亦当变异有。

(各程度的数量为 5-5-4-4)

基于以上论作说明的有《俱舍论记》:

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总我现在决定有其自性;二执总我现如是有,或是婆罗门、或是刹帝利等;三执总我现变异有,谓婴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变异不同;四执总我于三世中是现在世有;五执总我于现在世必灭归无。

执当总我亦有五异,准现应释。

执当别我即有四种异:一执别我于三世中是当来世别有;二执别我当来决定别有自性;三执别我当来如是别有,如婆罗门等;四执别我当来变异别有,如婴孩等。于当总我五种之中但阙当无,余四同前。唯回第四为今第一,次第不同,别执坚固故不言无,总执稍宽容计无也。

不但执当别我有四种异,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等者,等取执造业我。释此四种,准前应知。准此中文,造业时我亦望当来说四种异。

又解:所言亦者,不但造业时我于现在世有四种异,续生时我于当来世亦有四种异。又解:前一总亦显续生造业四数同前执当别我,后四别亦复显续生四数同后造业时我,但当、现不同,余皆相似。

5. 南传《分别论》第十七品小事分别
(中译版品质不佳因此以上连结到英译版。)

(各程度的数量为 6-4-4-4)

祝大家读经顺利!


David Chiou:

北传论典之间,大致上有区分“我常存”及“我现在存在”,但《杂阿含经》“我欲”和“我有”哪个对应到“我常存”、哪个对应到“我现存”,是难以决定的。

个人是将“我欲”对应到“我常存”,“我有”则对应到“我现在存在”。这么决定的原因有两个:

  1. 下一经,也就是第985经中,将“我欲”和“我慢”、“我使”并列,经文是:“见我真实起,于我慢、我欲、我使不断不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比丘的我是之慢尚未被舍断”。
  2. 如果反过来定义,则中文文义上比较难说得通。

因此将“我欲”视为“我爱”或“我贪”的另译,也就是于自我深为贪爱,而认为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

但反过来也不是不行,甚至这些论不一定真得完全对应到《杂阿含经》的经文,因此这种选择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并不是绝对的。

 
agama/什麼是_十八愛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04 15:5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264802932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