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对于《入出息念:禅修指南》一书中,南传《入出息念经》的中译词选用原则如下:

以《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中译 MN 118 中部118经 Ānāpānasati Sutta《入出息念经》的十六个步骤的用词为最优先。

以《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念住经中译的呼吸部分(只有身念住的四个步骤)为第二优先。

(可留意以上两者有些部分不一致,则依照无著比丘教入出息念的内容来选择较适当者。)

用词上,可沿用《好读 杂阿含经》附录巴利藏翻译的用词。

意义上,也可参考《杂阿含经》第803经的“读经拾得”说明以及这一页面的笔记

参考中译:

《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中译 MN 118 中部118经 Ānāpānasati Sutta《入出息念经》的十六个步骤(以下英文取自无著比丘办现场禅七时所发的重点整理):

0. mindfulness to the fore 使念安立在前; mindful breathing in/out 觉知吸气、觉知呼气
1. breathing in/out long 长的呼吸
2. breathing in/out short 短的呼吸
3. experiencing the whole body & breathing in/out 体验全身 & 呼吸
4. calming bodily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平静身行 & 呼吸

5. experiencing joy & breathing in/out 体验喜 & 呼吸
6. experiencing happiness & breathing in/out 体验乐 & 呼吸
7. experiencing mental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体验心行 & 呼吸
8. calming mental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平静心行 & 呼吸

9. experienc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体验心 & 呼吸
10. gladden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令心悦 & 呼吸
11. concentrat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令心定 & 呼吸
12. liberat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令心解脱 & 呼吸

13. 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 breathing in/out 随观无常 & 呼吸
14. contemplating dispassion & breathing in/out 随观离欲 & 呼吸
15. contemplating cessation & breathing in/out 随观灭 & 呼吸
16. contemplating letting go & breathing in/out 随观弃舍 & 呼吸

《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念住经中译的呼吸部分:


“而且,比丘们啊!于身,他如何安住于随观身?”

“在此〔修法中〕,〔比丘〕到森林;或到树下;或到空屋,之后,他坐下。已盘腿后,他端正身体,并且使念安立在前,对吸气保持觉知;对吐气保持觉知。”

“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吐气长时,他知道:‘我吐气长。’
吸气短时,他知道:‘我吸气短。’吐气短时,他知道:‘我吐气短。’
他如此训练:‘我将吸气,体验全身。’他如此训练:‘我将吐气,体验全身。’
他如此训练:‘我将吸气,使身行安静。’他如此训练:‘我将吐气,使身行安静。’”

“如同熟练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一个长转时,他知道:‘我做一个长转。’或当他做一个短转时,他知道:‘我做一个短转。’
同样地,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接续如上文)。”

先前学者对南传 MN 118 所作的中译如下,也是很好的范例:


David Chiou: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已和法乐比丘尼讨论过,在“安那般那念”、“安般”、“入出息念”、“观呼吸”这四个翻译中,法乐比丘尼建议用“入出息念”一词。因为“安那般那念”、“安般”是音译,要另外解说,至于“观呼吸”的“观”有可能和毗婆舍那的观混淆,因此用有点文言但非佛教徒仍能猜到意思的“入出息念”作为翻译。

Sixteen steps 的steps: 按照通用术语,翻译为胜行 或 步骤

我们的原则是除非必要,否则不采用文言术语。

“四念住”、“五盖”、“七觉支”、“三十七道品”等词,算是中国佛教大多宗派都熟悉的词(连《阿弥陀经》都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而且也没有更好的白话中译,因此延用专有名词,其他只要有好的白话翻译的,就尽量白话。

sixteen steps 译为“十六胜行”是《瑜伽师地论》单一论著的称法,没有特别研究过这个法门的人通常不知道,加上直译为白话的十六步骤更容易理解,所以就不译为十六胜行,虽然说讲十六胜行听起来比较威 :-)

Tetrad

Tetrad四个一组的确很难译,中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我的想法是或许在全书第一次提到时、或是上下文适合时,可以译为“这四个一组”,其他地方就可以译为“一组”即可。

其余的词,原则上可以依据无著比丘《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一书当中安般的那一章的用词为优先,但也不能直接照单全收,要先确认该书白话译词的意义搭配无著比丘入出息念一书中的意义无误(因为《念住》一书的译者对相关修法不见得熟悉,而且之前无著比丘还没有写入出息念方面的书,先前的译者缺乏相关背景资讯)。

希望能请 Xiaoping 帮忙先订出一个词汇表。


Xiaoping Lin:

在开始整理具体到词汇之前,我想提出我会依据的原则(之一)。无著比丘尽管做了相当多的比对工作,但是在书的开始,他说明回到南传中部118经。与他的南传背景有关,在选择词语时建议采用南传既有的汉译选词。其实他的禅修指南也是一样。他更多地是对比经(南北传都有)和南传的阿毗达摩及注释书。说理时所用词语就变得很必要用南传的词语。他对入出息念16步如何演变成4步,然后是2步最后是1步也主要针对在上座部佛教传承(《清净道论》为主)的方法流变。引用汉传阿含多有佐证的味道。

我会尽快跟进!:-)


David Chiou:

关于十六个步骤的中译,有几个可讨论的点:

A. “Experiencing” 在《念住》 一书译为“体验”。另一方面,《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译为“觉知”,例如“觉知一切身”,《中阿含经》译为“学一切身”,其他经中的翻译还有尽观身体入息(AA)、息入遍身(摩诃僧祇律)”,南传作(sabbakāyappaṭisaṃvedī),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 experiencing the whole body。庄春江居士注解“经验著”paṭisaṃvedī,另译为“感受着”。

我觉得就“体验”或“觉知”二选一。“体验”较偏无著比丘英文用词的直译,而“觉知”则较偏和四念住一脉相承的义译,就看选哪一个。

B. 如同小平师兄所说的,要以南传经文的意义为主,毕竟此经在细节上南北传不完全一样,虽然对真正实修的影响很小,不同处有几点:

  1. 身念住经文段落,前几句的经文结构南北传略有不同,照南传的经文,南传论师常会将“长的呼吸”、“短的呼吸”切开为两个步骤,但照北传的经文不必然切为两个步骤,也可以是一个步骤。这边既然无著比丘照南传的切为两个步骤,我们翻译自然要分为两个步骤。
  2. 心念住的步骤10~12,南传经文是“令”心如何如何,要特别作意,北传则是单纯地“觉知”。无著比丘有解说这边的“令”心如何如何只是观察的面向不同,因此南传北传的经文都是对的。只是既然无著比丘英文是依南传经文的“令心悦”等等,我们在步骤10-12也就照南传的解读。
  3. 法念住的步骤13-16,南传和北传是不太一样的系统。我们翻译得依南传的系统。

C. 第14步骤要译为“随观离欲”还是“随观无欲”,以及第16步骤除了“随观弃舍”外是否有更好或更白话的翻译。


Xiaoping Lin:

A. “Experiencing” 在《念住》 一书译为“体验”。另一方面,《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译为“觉知”

感谢David提供背景资料和意见!这里我留意到: 1. 无著比丘在书的后面有他对118经的摘译(253页)。无著比丘用experiencing。菩提长老在《中部》译文用 experiencing 2. 留意到在无著比丘的念住修习的对应经文《证悟之道,,,》不去看呼吸练习,因为据无著比丘研究,那部分疑是从118经超过去的。其它练习,中文用 “知道”,如 “当走时,他知道“我正走着””英文 he knows。。。

所以在英文里用字是不同的。这想必在巴利原文是不同的,因此用 “觉知”要小心。

我觉得尊重这个不同用字的习惯,用比较被动的 “体验”会更贴切一些。供参考!

C. 第14步骤要译为“随观离欲”还是“随观无欲”,以及第16步骤除了“随观弃舍”外是否有更好或更白话的翻译。

无著比丘在引导录音中用”fade away”,体会不到 “无欲” 。有不大有兴趣,远离的意思。这里我不大明白中文阿含用“无欲” ,“离欲”感觉上是有一个较大的范围。无好像到了头。这里纯粹是我个人的看法,似乎用 “随观离欲”比较贴切。留意到庄老师用“离贪”也是用离。 “随观弃舍”庄春江用 “随观断念”似乎更难懂。无著比丘禅修引导中用 “letting go”, “随观弃舍”OK How about “随观舍”?


David Chiou:

谢谢您的feedback。

好,十六步骤中的 experiencing 我们就一律译为“体验”。

心念住那三个就译为“令心定、令心悦、令心解脱”以和南传经文一致。

法念住的第二个就译为“随观离欲”而不是“随观无欲”。

至于最后一步骤的中译,我也再想想。“随观弃舍”是《念住》一书的中译;“随观舍离”是比较常见的用法,只是前面有“随观离欲”已用了“离”字所以字面上有些重复;“随观舍”也可行。这边的“舍”对应到“向于舍”以及道谛,实修上是最后舍弃一切、放下一切,“法尚应舍”的这种舍,无著比丘解说为 just below 的无我意境的那个舍(这边讲得太抽象,没参加过无著比丘禅七的人看不懂没关系,是无著比丘常用的冲浪比喻)。

《念住》一书译为“随观弃舍”,可能是根据毗婆沙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当中的“观弃舍”而来。十六步骤在摩诃止观中称为十六特胜。

至于中译为“观舍”则在阿含经中也常出现,例如《中阿含经》卷56:“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CBETA 2022.Q3, T01, no. 26, p. 780a18-19) (阿含经中不见得是切成四个。)

所以选哪个都有历史上的译经师选过,我们不必太担心 :-D

最后决定是既然两者都可,那就沿用《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中译的用词,译为“随观弃舍”。


Kathy:

另外关于 calm bodily activity 这里,这个calm 身行(即入出息)的calm, 我还没有读 无着法师 最初解释这里的原文。《瑜伽师地论》里是根据实际修行时的境界来解释为 息除身行,也就是入息出息中间 暂时停息的地方。在这里,入息、中间入息都算是入息;出息、中间出息都算是出息。所以息除身行 这个术语,就真的是指暂停息处 没有入出息的时候/地方。前面第三步心已经静到可以觉察全身呼吸了,第四步这里若是翻译为平静的话,那似乎反应不出来它比第三步的定力更深,也隐含带有还有入出息的意思。南传讲的这个 calm 身行,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祝一切安好!


Xiaoping Lin:

Kaithy 好!

刚送出回应就收到您的回复!非常开心有机缘和您合作和学习。

很有趣瞥见《瑜伽师地论》中的另一番风光。体会到佛法是“动”的。感恩适逢无著比丘这位大善知识,也只有在这个时代,信息时代,地球村的时代。无著比丘的比对研究真是太可贵了。他带着我们追溯佛陀是如何教导的。尽管他说完全复原是不可能的。通过比较力图走近是可能的。

有关“平静身行”是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我只提供我知道的点滴,供您参考:

1. 首先现代上座部对这个“身”的解说就不同于身体的身,而认为是呼吸身。这样全身就是“全呼吸”
2. 依南传注释书,平静身行是四禅呼吸停止的时候。

目前按照注释书修南传的安般念应该是帕奥系统。在那里长短息之后进入全身息,然后是微息,但那不是停止,但是如果有身(呼吸)行,也是很弱。这时禅相出来之后应该转而注意禅相,修初禅,二,三,四禅。无著比丘撰文叙述这个修法的流变从16步到4步,到2步最后是1步(《清净道论》中的拉锯的例子)

无著比丘在书中和录影中给了说明16个步骤呼吸可以都在,那个身就是我们的身体的身,他解释了他为什么不同意以上两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工作是一次回归。这个回归其实菩提长老已经开始了。他在新版的118经文就去掉了全身后面的括号呼吸身。他在讲课时还风趣地说原来是他的老师(向智尊者)命令他加的,因为那才符合上座部的一致说法。老师不在了他可以自由了。他还是正式并肯定地说呼吸身不是118经里的意思。他在带禅修时也是解释成身体的身不是什么呼吸身。

以上供您参考。

祝福您!


Kathy:

Xiaoping 您好~

仔细阅读过您的关于 calm 身行的解释, 《瑜伽师地论》也是把身行解释为入出息, 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解释这十六个sptes 也有不同。确实不同经论解释的很不一样,但最后都能通到见道或者修道或者有余涅槃。


David Chiou:

谢谢Kathy分享《瑜伽师地论》对 calm 身行的解读以供比对! 找Kathy参与这讨论,就是因为 Kathy 有用功于《瑜伽师地论》,因此能提供不同的视野,纵使跟南传经论不见得相同,也能让我们翻译时多些不同的考量,避免画地自限。(当然毕竟是翻译无著比丘的文章,最后还是会照他采用的解读。)

《瑜伽师地论》的解读也合理,就是从比较粗的状态渐进到比较细的状态都能觉察。

无著比丘解读为前一步骤“体验全身 & 呼吸”久了后,渐渐身体愈来愈轻安、平静的 calm。不过他这个解读倒不是目前南传主流,我印象中目前南传主流解法是依《清净道论》解读“平息身行”为“呼吸停止”的四禅,但《清净道论》这种解读才第四个步骤就四禅,有点太快,在初禅之前就有后面步骤的喜、乐等等现象了,十六步骤中喜、乐等则是在这之后。

这一经博大精深,而且有各种可运用的方法,各论中的解读实在是五花八门,算是阿含经中被最多元化解读的经之一。

南传在后来重论多于重经,尤其近代南传几乎以《清净道论》为唯一标准,因此有些从整体经藏来看比较特殊的解读。例如当今南传绝大多数系统都主张必须有禅相才能修到初禅,这是清净道论的主张,但经藏中完全没这么说,北传论我也没见过这么要求的。因此南传各系统如果有教安般,就我所知都花很大的心力在修禅相,与十六胜行的经文步骤就相差蛮多的。连南传中主张回归经藏的佛使比丘,都在教十六胜行时插入禅相的修法,何况是其他依论而教的各南传宗派。

北传在后来重大乘经不重阿含经,大乘经很少触及十六胜行实修的细节(印象中只有地藏十轮经有讲述),所以反而北传宗派没像南传将十六胜行统一改为特定的方法,只是北传各宗派的论解读这十六胜行,也有各种发挥。以前我看起来也都觉得合理就是了 :-)


Kathy:

David 早上好~ 小平早上好~

谢谢David上一个邮件中详细严谨的对十六步的补充说明。非常赞同David 的选择一个相应的教法实际修起来这个理念。

另,在《瑜伽师地论》上,讲这个十六胜行还有与其他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是把它作为圣人的修行法门,来断修道所断烦恼,胜行这个名字也就有这个意思了。它讲安那般那念,有五种次第的相应修行,从这五个修习的安排次第上也可以看出十六胜行的修习是在见道后(如是于圣谛中善修习已,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

  1. 算数修习(这个就是一般认为的通过持息念成就定了)
  2. 悟入诸蕴修习
  3. 悟入缘起修习
  4. 悟入圣谛修习
  5. 十六胜行修习

另,关于禅相,在《瑜伽师地论》九心住或者智者大师的《小止观》里,确实没听到讲禅相。九心住里主要讲调伏盖和各种恶寻思,最后让心达到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即达到了等持 - 也就是欲界定的等持。

祝一切安好!

 
agama/南傳_入出息念經_中譯詞彙討論.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8/16 23: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71779346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