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杂阿含335
发信站: 狮子吼站 (Fri Dec 26 01:16:33 1997)

(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中: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希望各位大哥能帮我解释一下! 谢谢。


发信人: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杂阿含335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Dec 27 01:05:13 1997)

=⇒ 于 愿为善男子 (goodman@Lion) 文中述及:

(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
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
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
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焦作者。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
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
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
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中: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另一个疑惑是,经文把“俗数法”说成是“此 A 故彼 A”四句,指缘起的现象。 那就是说,眼的生灭是“除俗数法”(不适用十二支缘起法),这样的说法才是 “第一义空”(空”法”),是这样吗?

“俗数法”可否解释成“旧的思维方法”?“除”表示不适用的意思?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的现象确实是不合于“此有(无)故彼有(无)” (没有同时依存、缺一不可的现象),也不合于“此起(灭)故彼起(灭)” (没有一个依靠另一个生起/毁坏的现象)。所以佛陀是说五阴并没有十二缘起 的链索关系啰 ? 可是,这和“第一义空”有何关系? 为何称之为“第一义空”?

想得乱,写得芜杂,希望大家看得懂才好....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第一义空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Fri Dec 26 22:14:54 1997)

看到最近大伙儿在忙俗数法的第一空义,觉得很令人安慰,原因是终有这么多人在努力研究法意,少年仔真的是未来的希望。衷心祝福大伙儿深入经藏。

七嘴八舌之外,老身的也来插花,谈谈豆得。

杂阿含的这一经(13-335)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因为它明白的宣示“第一义空”的名词和现象。这个第一义空是和后来一些自命 “大乘” 教派学者所说的第一义空有所不同。同学在研究这个空义时应该把它分开来看才不会搞乱了。

自命大乘者常说小乘如何不了义,因此阿含经被一些后世论师判入小乘之后,它所说的空义就被判成不了义空。因此为了凸显大乘的伟大,一些大乘宗派就把阿含所说的空,说是 “偏真但空”,意思是 “把真正有的东西(如眼耳..乃至意),硬说成空”。大乘则比较伟大,他们是 “中道实相之空”,意思是 “恰到好处真实现象的空”。

为了说明 “中道实相之空” 这种糢糊的句子,一些自命大乘人就会找来像大智度论、三藏法数..等等的解释来多多描边一下。问题是越描越清楚,要把 “恰到好处真实现象的空” 描到人人看得懂它如何恰到好处的话,可不是简单的事。

于是国文老师的绝活就上场了,”中道者,不偏不倚也,..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故而偏真但空者,小乘也,中道实空者,大乘也。以有偏故而不了义,以中道不偏故而乃第一真空义也。”

第一义空真有那么难吗?事实上我们只要有朱利槃特的智商就能了解第一义空的。因为这个 “第一义空” 的 “第一义” 并不是我们以为的 “Super Number One” 的意思,可怜一些自命大乘人为了争 “第一” ,把一个简单的第一义空看作是比高下境界的量具,其空空的情怀实在令人感动。

在这一经,世尊所说的 “第一义空” 是啥意思呢?其实世尊指的 “第一义空” 是 “基本原理空” (空的基本原理)--阿弥陀佛,请各位跌到椅子下的同学快起来。一定有人一面拍屁股一面头壳呛烟的问 “敢有这简单?”

没错,就这么简单。空的基本原理。第一义就是指 “简单扼要”,”定义清楚” 的意思。世尊在阿含经中说到第一义时,指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例如“施为众福具,而逮第一义”又如:“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成无漏行。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作是语已,还入静室。(fg0125b-236)

另外还有一次一个外道当面赞世尊,说 “真是太奇妙了,你的学生说法为何和你说的都一样呢?” 原文是:

-=-=-=-=-=-=-=-=-=-=-=-=-=-=-=-=-=-=-=-=-=-=-=-=-=-=-=-=-=-=-=-=-=-

瞿昙。我今诣摩诃目揵连。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而问于彼。彼亦以如是义 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昙所说。是故瞿昙真为奇特。大师弟子。义同 义。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义。(0125b-470)

-=-=-=-=-=-=-=-=-=-=-=-=-=-=-=-=-=-=-=-=-=-=-=-=-=-=-=-=-=-=-=-=-=-

第一义的意思就是 “基本定义”。学术的功能就是把一件事情复杂化,以便把那件事讲得很清楚,同时要让人听得很糢糊才行,这一点自命大乘学者可说深得个中三昧。

世尊的确把空的基本定义讲得再简单扼要不过了,他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这个空的原理在于 “有业报而无作者”,业报是指 “眼得见” 这回事,明明心里并没有预先说 “我要看见东西啦” 可是就是看见了。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明明打坐时老小子并没有预先说 “我要记起欠谁十块钱还没还”,可是坐着坐着,哇咧..偏偏 “自动想起” 来了。

这里同学们搞迷糊的是 “除俗数法”,这一句:”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是说“有业报而无作者”而 “此阴灭已” 接着另一阴又来(异阴相续)” 同样是 “无作者”。这个现象并不是世俗的(因果)观点。”俗数”就是 “一般人所认知的”。

世尊的意思是说 “无作者” 的讲法是 “空的基本意义”,这个定义超出了一般人(其他教义)的认知。

“俗数” 一词的用法参见另一个杂阿含上的故事:提婆达兜教唆阿阇世王释放醉象害佛,佛以神力化师子王降伏之,并为醉象说偈,使其得度;当时观佛降醉象之男女六万余人,亦皆得度。”

经文:

-=-=-=-=-=-=-=-=-=-=-=-=-=-=-=-=-=-=-=-=-=-=-=-=-=-=-=-=-=-=-=-=-=-=-=-=-=

尔时,罗阅城内男女大子事佛之者,闻王阿阇世清旦当放醉象害于如来,闻已,各怀悉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愿世尊勿复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阇世今有教令,敕语城内人民之类:“明日勿复在里巷行来,吾欲放醉象,害沙门瞿昙。设沙门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愿世尊勿复入城!伤害如来,世人丧目,无复救护。”

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

-=-=-=-=-=-=-=-=-=-=-=-=-=-=-=-=-=-=-=-=-=-=-=-=-=-=-=-=-=-=-=-=-=-=-=-=-=-

这里 “如来之身非‘俗数身’” 就是指不是一般人所认知的身。

世尊为了解释空的基本原理还把 “俗数法” 的“空、有”重新说了一次,

-=-=-=-=-=-=-=-=-=-=-=-=-=-=-=-=-=-=-=-=-=-=-=-=-=-=-=-=-=-=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

他说一般的说法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也就是说 “有因才有果” 或者 “无因就无果”, 而这个也就是比丘在入门时所思惟的十二因缘法。也就是俗数法、一般法。

同学们思考一下四圣谛,“苦集灭道”正是俗数法的因缘观,但是在这里世尊提出一个全然不同的空义,它是 “无因” 无作者的 “空” 义。这正是后来的般若经的基本立论点,也是禅宗所以是佛法的立足点。我们由阿含经可以印证像般若经的经典确是合于佛说,但也同样的可找到非佛说的伪经部分,读阿含真的乐趣多多。

在这一经我们看到了世尊在提升比丘们的思想层次是如何的深入浅出,不愧是天人师。且让我们至心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作者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第一义空
时间 狮子吼站 (Sat Dec 27 15:12:26 1997)

=⇒ 于 Post Gateway (abstsai@ms1.hinet.net) 文中述及:

同学们思考一下四圣谛,“苦集灭道”正是俗数法的因缘观,但是在这
里世尊提出一个全然不同的空义,它是 “无因” 无作者的 “空” 义。这正是
后来的般若经的基本立论点,也是禅宗所以是佛法的立足点。我们由阿含经
可以印证像般若经的经典确是合于佛说,但也同样的可找到非佛说的伪经部
份,读阿含真的乐趣多多。

原来这是进阶班的教材 :) 谢谢老师!

但我仍对“无作”的适用范围不很清楚

可否请老师举几句般若经的经文来对照着思维

我想这对您应该是易如反掌!(越不通俗的越好)


作者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第一义空
时间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Sat Dec 27 10:57:41 1997)

发信人: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同学们思考一下四圣谛,“苦集灭道”正是俗数法的因缘观,但是在这
里世尊提出一个全然不同的空义,它是 “无因” 无作者的 “空” 义。这正是
后来的般若经的基本立论点,也是禅宗所以是佛法的立足点。我们由阿含经
可以印证像般若经的经典确是合于佛说,但也同样的可找到非佛说的伪经部
份,读阿含真的乐趣多多。

原来这是进阶班的教材 :) 谢谢老师!
但我仍对“无作”的适用范围不很清楚
可否请老师举几句般若经的经文来对照着思维
我想这对您应该是易如反掌!(越不通俗的越好)

当然我们会搞不懂,只可怜我们生离世尊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否则要由世尊亲口宣说的话咱们就 “果位” 有望,而且不用交六万美元。

《阿含经》是记载世尊当时的点点滴滴,所以对课程的内容当然不会说得多,详细的内容当然要看另外的学术论著才是。这就好像,书上记着: ” 如是我闻,一时爱因斯坦在 MIT讲相对论,他说时间非实有,空间非绝对,在座学生五十六名咸大欢喜,信受奉行。” 咦?相对论是啥?当然得看专书了。如果只读这两句就会明白相对论是不可能的。

空义也是如此,阿含的这一经的确提到空义的基本原理是 “无作者”。那专书何在?我说《般若部》诸经就是了,当然也包括了我常抄几句来吓吓后生小小子们的金刚经..顺便一提:被我用立正法吓过的同学们,老身的在此发露忏悔 :~(

这个 “无作者” 真是第一义空吗?没错。请同学找找《大般若经》(600卷)的第七十六卷。

我以前介绍过大般若经,谈到过由一卷到七十六卷都是在讲“大菩萨法”的,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法门。在七十五卷以前都谈到大菩萨法的六度..如何如何,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菩萨念兹在兹都是为了众生”。 所以经上记着:

-=-=-=-=-=-=-=

须菩提对舍利子说道:“..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如住、不离作意,意欲救护一切有情,常不舍离一切有情,大悲作意。”

-=-=-=-=-===-=

这里 “作意” 就是 “作者的本意”。也就是 “主动、控制、发动..”,大菩萨为了救护一切众生常常以众生为念,而去救护。这个 “以xx为念” 就是“作意”。以 xx为念的人,就是 “作者”。

舍利弗也不是省油的,他马上发问..

-=-=-=-=-=-=-=

时舍利子谓善现(须菩提的名)言:“菩萨摩诃萨住是如住、不离作意,则一切有情亦应成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一切有情亦常不离此作意故。”

-=-=-=-=-=-=-=

是啊,一切众生包括人畜神鬼..也是念兹在兹的不离作意啊,为何他们或我们不是大菩萨呢?这一问也就是大菩萨法门的最后一问。成了大般若经中大菩萨法的总结--也就是第七十六卷﹝净道品﹞。同学们,这一品就是般若经大菩萨法的最后一个馒头。

须菩提赞舍利子能解他所说的意思。把要点给问出来了。于是须菩提就说明 “大菩萨法” 的不离作意和众生的不离作意有何差别。

他说:(加上标号)

-=-=-=-=-=-=-=

  1. 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我、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童儒、作者、受者、知者、见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
  2. 有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我”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
  3. 有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无自性。“我”乃至“见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无自性。
  4. 有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我”乃至“见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
  5. 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6. 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7. 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

-=-=-=-=-=-=-=

这七点就是须菩提对第一义空所作注解。这里和《阿含》相互辉映。阿含不但非 “不念众生的小乘” 甚且是 “大乘的出处”。 因为世尊在阿含里已说出了大菩萨法。只是可能古时经典不像现在那么方便(有一切经的集结),无法像我们这样对照参看,因此才会有大小的误解重重。

现代自命为佛弟子的人若还有大小乘之分,那就有三种可能,一是他没有深入经藏,二是他未深入经藏,三是他无深入经藏。

闲话少表,回说须菩提为了进一步说明这 “空、无作者..” 的意思,他再把世尊所说过的比喻再拿来说一次。

—--(1)—————--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un Dec 28 15:33:09 1997)

: 这里同学们搞迷糊的是 “除俗数法”,这一句:”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
: 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是说“有业报而无作者”而 “此阴灭已” 接着另
: 一阴又来(异阴相续)” 同样是 “无作者”。这个现象并不是世俗的(因果)观点。
: “俗数”就是 “一般人所认知的”。
原来是这样子,谢谢!! 我这边一直没搞清楚地大而化之,
昨天还解错,谢谢 goodman 的提出及蔡老师的解答!! :)

您并没有解错。因缘观是对治人们(身、心)的方法。空观是为了入到另一个境界的准备。只要有人身,就必需要用因缘观,因为人身无法摆脱业报因果。这也是空观不会是断灭空的原因。

可惜那些自命空空上人的大得们以为卖弄卖弄名相就可了脱生死轮回,这也就是为何世尊说这种人为 “朣胀死尸” 的原因。

我还有个一直没了解其间关系的,就是 “十二因缘” 及 “无因无作者的
空义” 之间的关系是如何? 二者是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前者由较窄及通俗的
角度,后者由广而深入的角度)吗? 还是说前者只是通到后者的一个初级的
方便解释呢?

这在下篇会介绍。以空观来看菩萨的轮回和以唯识来看菩萨的轮回有很大的不同。只是由于六道有轮回的事实,因而唯识古来较受重视。但是唯识的基本立点--有作者,它有根本上的困境。

这一论题又是研究所的好题材。不太适宜在 help 版上来论。

我得反省及好好思考了... 刚好前天才突然想好好再读一遍大般若经
76 卷.. 偷懒还没去翻..
谢谢!!

您还年青,有的是时间,老身的再不努力努力就得进到无间客栈去了。


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空??
时间 狮子吼站 (Wed Dec 31 00:53:23 1997)

[答 BO 同学]

: 您并没有解错。因缘观是对治人们(身、心)的方法。空观是为了入到另
: 一个境界的准备。只要有人身,就必需要用因缘观,因为人身无法摆脱业报
: 因果。这也是空观不会是断灭空的原因。

若是有空观的相可得是否依旧无法摆脱轮转?
所以以粗相而言是人身以细相而言是念有念无之起灭识,皆需因缘观

您说的很对,不可因空观而舍了因缘。

空观的想法,并不是空观的 “相”。通常在文字禅中常会把 “谈空” 仍有 “空之一相” 作为论点。这里我们不谈文字相。因为这个空的观念是由世尊带出来的。它有实际的讨论程序。

粗相,细相的分别也是一样。我们之前已指出,”不可因空而断灭了因缘。” 所以我们说 “空观不会是断灭空”。这也是我们在提醒同学读经时要注意的地方。

: 可惜那些自命空空上人的大得们以为卖弄卖弄名相就可了脱生死轮回,
: 这也就是为何世尊说这种人为 “朣胀死尸” 的原因。
: : 我还有个一直没了解其间关系的,就是 “十二因缘” 及 “无因无作者的
: : 空义” 之间的关系是如何? 二者是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前者由较窄及通俗的
: : 角度,后者由广而深入的角度)吗? 还是说前者只是通到后者的一个初级的
: : 方便解释呢?

看起来十二因缘已无因无作者有差异但是在弥勒稻芊经讲十二因缘升起还灭,
含无因无作这二观念称为观缘起,见缘起既见法见法既见如来。
这样子缘起观及空观能分开看待吗

可能您误会了,空观和缘起并未分开,世尊只是指出来这两者的差异,有差异并不等于 “分开” (或 “相反”之意)。 这在般若经中讲得很明白。

如果空观和因缘一分开,那就成了断灭空,因此我们强调这样是不行的。并不是说我们赞同断灭空。空<>断灭空,正如:狗<>热狗 一样。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报身与法身之别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un Dec 28 15:18:56 1997)

=⇒ 于 大 师 (wiskey@Lion) 文中述及:

1)报身佛所说: 十二因缘乃从报身之立点所出,为报身佛所说。
2)法身佛所说: 第一义乃从法身之立点而出,为法身佛所说。

用 “法身” 或 “报身” 这样的名词对这一版上的同学来说可能难理解一点,我补充说明一下。

1.佛说第一义空的场合有两个: 1是在地球上,说给四众们听的。世尊这时用的是人的声音,人的肉身才能发出人的声音,这时的肉身的世尊就叫报身。(2)在地球外说法,通常是在诸天说法。这时世尊用的语言是非人声,他的身体也非肉体,这就叫 “法身世尊”。

2.世尊在谈诸法时,从没有说过 “我现在是用法身..或用报身” 的声明。这些分别法是后人加以分类的。

3.佛就是佛,佛也是人 “变” 的,佛是 “一个觉了的人” 又叫 “觉者”。释迦佛的伟大在于他告诉我们 “佛一点都不伟大”。

4.第一义空就是在告诉我们 “何以佛点都不伟大”,”何以人人有成佛的可能”。

5.因此由“因缘法”导入到“无因无作者”的过程很微妙。这些在般若中详细的说明。等待同们有朝一日去发觉。

—-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第一义空”一问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ue Jul 6 21:58:29 1999)

大家好:)

这几天在研究杂阿含中的”大空法经” 有点搅糊涂了. 于是翻看之前的”第一义空” 想再了解一下 发现原先蔡老师在版上说明的”第一义空” 还有不懂的地方 以?下列出原篇及问题 谢谢:)

须菩提赞舍利子能解他所说的意思。把要点给问出来了。于是须菩提就说明
“大菩萨法” 的不离作意和众生的不离作意有何差别。

他说:(加上标号)
-=-=-=-=-=-=-=
1.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我、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
伽罗、意生、童儒、作者、受者、知者、见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
2.有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我”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
3.有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无自性。“我”乃至“见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
无自性。
4.有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我”乃至“见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问题: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无觉知。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发信站: 狮子吼站 (Wed Jul 7 02:27:54 1999)

=⇒ 于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问题: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无觉知。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发信站: 狮子吼站 (Wed Jul 7 14:51:20 1999)

“有情”来了

丁福保佛学辞典: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Wed Jul 7 09:27:17 1999)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 于 老小子 (abstsai@Lion) 文中述及:
: =⇒ 于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 问题:
: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谢谢您。

这里我们便很容易的分别出世尊所说的“有情”和“觉有情”的差别了,也就是萨埵(众生)和菩萨(大萨埵)。

“有情远离”意思是不“成群结党”。大菩萨不专以某些人为相助的目标。假如有一天老小子发了大财,要来个大布施,每个人到面前,就给两百万,那么就不可以说“只限狮吼站友们”,不限特定人士,一律平等,这叫“有情远离”。但是不能讲成“远离有情”,那意思相反,远离有情那独自到深山修行,不知去向了矣 (虽是也能悟道,但是,那不是菩萨行)。

所以,般若系列讲大菩萨修行法时,谈到修习般若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要达到(具有)这种“有情远离”的能力。

如:

达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远离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这些不染著也就是“空”义。

因此又说: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诸相应中,与空相应最为第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最尊、最胜。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普能引发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毕竟不起悭贪心、不起犯戒心、不起忿恚心、不起懈怠心、不起散乱心、不起恶慧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0二)

文殊菩萨对“有情远离”作了说明:

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证菩提。今文殊师利岂不欲觉悟有情而劝发耶。

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的意思是“文殊难道不主动到处劝人修习般若波罗密法吗?”。“欲觉悟有情而劝发”就是“为了要启发众生而劝其发心” 的意思。

文殊回答: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觉悟有情及以劝发,何以故?有情无所有故、有情远离故、有情无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则觉悟有情而有劝发。善男子,我及菩提、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下)

为何菩萨可以不沾事业?这便是文殊菩萨在所说的:“我及菩提、有情(三者)俱不可得。” 因此,文殊乃至诸大菩萨作任何事都不沾“我、有情、诸作”的染心,因为等视有情(众生)之故。

所以文殊菩萨再强调:“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所以文殊菩萨不是“远离有情”,而是“有情远离”,只有在有情远离的条件下,我、众生、人者、寿者、补特伽罗..等等才不存在。

这是般若“空”义。不是热狗空义,或断灭空义。

所以我们把这个“空”义拿来和人生的“苦”作比较,就会发觉:我们就是因为对人、事、物的无法远离,因此才会苦。

偏偏人性就是以欲求为主,名也、利也、爱也、恨也..修习多修习就是为了这个。因此般若系和阿含系是相应的,其理在此。


David Chiou:

在“第一义空”的讨论中,有提到““无因” 无作者的 “空” 义”。

当年看到这个形容时,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佛法是讲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中道,那么说“第一义空”是“无因”,合理吗?

过了很多年,才体会到这并没有不合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佛学上不论南北传等各宗派都主张的:“涅槃不是任何事物的‘果’”这个概念。因为如果涅槃是任何事物的“果”,当涅槃的“因”去除后,涅槃不就会退失了吗?

而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涅槃是不会退失的,因此涅槃的确不是任何事物的“果”,不是在因缘和合的有为法之内。如此也可以说涅槃是“无因、无作者”的,就如这边说第一义空是“无因、无作者”的。

然而这毕竟是自证境界,是出世间的层次了,不是用来形容世间现象的。这样的抽象说法容易被没有基础的人误解,甚至被外道故意曲解,因此对于未自证的人讲述佛法,还是得由俗数法入手,由因缘来观察,由四圣谛为基准,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才不会空有口头禅 :-)

 
agama/研討_什麼是_第一義空.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683106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