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杂相应 (2/2)]《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为卷三十五第980~992经和本卷第1241~1245经,“杂”有“小而花样多”的意思,也是这些经文的特色。 (一二四一)[0340a20]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 佛言:“善哉,善哉,长者!是深妙说,是一向受①,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净信;及其命终,皆生天上。’有何大德神力比丘为汝说言:‘凡在汝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 长者白佛:“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为比丘尼、为诸天、为从我所面前闻说?” 长者白佛:“不也,世尊!” “云何?长者,汝缘自知见,知‘在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 长者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长者:“汝既不从大德神力比丘所闻,非比丘尼、非诸天,又不从我面前闻说,复不缘自见知:‘若有诸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说,作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作是言:‘有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 长者白佛:“无有比丘大德神力而来告我……”如上广说,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见ⓐ众生主②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设复婢使③、下贱客人怀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卖奴婢者,我辄往彼语言:‘贤者!我欲买人。汝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受持禁戒。’随我教者,辄授五戒,然后随价而买;不随我教,则所不取。若复止客④,若佣作人,亦复先要受三归五戒,然后授ⓑ之。若复有来求为弟子,若复乞贷举息⑤,我悉要以三归五戒,然后授[*]之。 又复我舍供养佛及比丘僧时,称父母名,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若存、若亡,沙门、婆罗门,内外眷属、下至仆使,皆称其名⑥,而为咒愿⑦,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或因园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卧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⑧,下至一抟⑨施与众生,此诸因缘,皆生天上。” 佛言:“善哉,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说。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皆悉生天。” 尔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见”,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 ⓑ “授”,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授”。[*] [注解]① 一向受:专一的受持。 ② 众生主:领导者。 ③ 婢使:奴婢;仆人。 ④ 止客:到家中作客的客人。 ⑤ 乞贷举息:借贷付利息。 ⑥ 皆称其名:都称呼他们的名字(以回向给他们)。 ⑦ 咒愿:祈福。“咒”为“咒”的异体字。 ⑧ 施行路:布施给路人(例如设置结缘的开水)。 ⑨ 一抟:一团(食物)。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给孤独长者说凡是在他家的人都有净信,凡是在他家命终的人,一律都升天。 原来他在日常生活中就广结善缘,时常教人三皈依,有求于他的人则得先受三皈五戒,自然在他家的人通通都受过三皈依、了解佛法,而有净信了。 另外他在供养三宝接受佛陀或僧众祝福时,都请佛陀或僧众回向给他的亲友及众生:“皆称其名,而为咒愿。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 以善心咒愿祝福他人有善报,是佛陀所说的世间正见之一,如《中阿含经》卷四〈业相应品2〉第20经波罗牢经:“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CBETA, T01, no. 26, p. 447, c12-15)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2经、卷三十七第1031经都记载给孤独长者初次见佛即得四不坏净,证得初果。所以对佛说过的话,都能以 100% 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欢喜奉行。 (一二四二)[0340c0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①上、中、下座②。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③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 “如是,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威仪具足已,而学法具足者,斯有是处,学法备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当”,宋、元、明三本作“常”。 [注解]① 随他自在诸修梵行:顺从各个自在的清净修行人。 ② 上、中、下座:刚出家至出家九年称“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称“上座”,五十年以上称“耆旧长老”。 ③ 威仪:行为的规矩、仪态。 [对应经典]加上 《中阿含、卷十、(五〇)习相应品恭敬经第九》 [读经拾得]《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88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乐住。”(CBETA, T02, no. 99, p. 321, c22-23) (一二四三)[0340c2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①、愧②。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若无有, 惭愧二法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① 惭: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惭”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耻,例如“自惭形秽”。) ② 愧: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愧”较重著在面对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对父母”。) ③ 清净道:八正道。请参照第四十二卷第1160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惭愧都是能力,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79经:“何等为惭力是学力?谓羞耻,耻于起恶不善法诸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惭力是学力。何等为愧力是学力?谓诸可愧事而愧,愧起诸恶不善法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愧力是学力。”(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惭愧能断老病死的原理,参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一二四四)[0341a0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烧燃法、不烧燃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燃烧法云何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沈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 “不燃烧法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①,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沈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已种烧燃业, 依于非法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择”,大正藏原为“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择”。 ⓑ “拷”,大正藏原为“考”,宋、元二本作“栲”,明本作“拷”,今依据明本改作“拷”。 ⓒ “正”,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注解]① 真实法:正法;真实的教义。 ② 等活: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以各种方法互相杀戮,受苦临死,但冷风一吹就长出皮肉,活过来继续受苦。又译为“还活”、“想”。 ③ 黑绳: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被炙热的黑铁绳从皮烧烙至骨,接着被狱卒以黑铁绳丈量后,以各种工具切开,但死不了,而继续受苦。 ④ 众合: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一起被夹击的大山压扁,再被狱卒以各种方式研磨、榨汁,但死不了,而继续受苦。又译为“等害”、“堆压”。 ⑤ 二叫呼:“叫呼地狱”及“大叫呼地狱”,是八大地狱的其中两个,此处众生的痛苦高于前面三个地狱的痛苦,受苦时间更长,因此日夜啼哭叫唤。“大叫呼地狱”的众生较“叫呼地狱”的众生共同啼哭得更大声。又译为“啼哭”、“叫唤”。 ⑥ 烧燃: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身心内外都燃烧,烧到身体融烂,痛苦数倍于前面五个地狱的痛苦,但死不了,而继续受苦。又译为“炎”、“烧炙”。 ⑦ 极烧燃: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身心内外都燃烧,烧到不见尸骨,但死不了,而继续受苦。又译为“大炎”、“大烧炙”。 ⑧ 无择:八大地狱之一,此处的众生全身受苦、六根都受苦、受苦没有间断。是由作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而得到的报应。又译为“阿鼻”、“无间”。 ⑨ 强梁:刚强横暴。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解说“烧燃法”,身、口、意恶行成就的众生,命终时心生烧燃,投生“八大地狱”。“八大地狱”除了本经外,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八难品42〉第2经、《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4〉、《起世经》卷二〈地狱品4〉皆有较详细的说明,各经中的不同译词整理如下:
[进阶辨正](一二四五)[0341b1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舍身恶行者,能得身恶行断;不得身恶行断者,我不说彼舍身恶行。以彼能得身恶行断故,是故我说彼舍身恶行。身恶行者,不以义饶益安乐。众生离身恶行,以义饶益,得安乐故,是故我说舍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在第1241经讲说的“对三宝的信心”为前提下,第1242经是说要“恭敬”待人,第1243经是说要“惭愧”律己。律己以何作为标准?即第1244经所说的“持戒修善”,以及第1245经所说“舍身口意恶行”。 [导读:譬喻相应]《杂阿含经》“譬喻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246~1264经,记录佛陀以各种譬喻的说法。 (一二四六)[0341b25]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麁-[1]上烦恼①、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麁沙缠结。复以水灌,麁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纯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然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韛②,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不发,屈伸则断③。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韛,转侧铸ⓐ炼④,然后生金轻软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⑤、珰ⓑ⑥、镮⑦、钏⑧诸庄严具。 “如是,净心进向⑨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⑩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麁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麁沙砾。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⑪、人众觉⑫、生天觉⑬,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麤ⓔ垢、细沙、黑土。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⑭,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 “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⑮,犹如池水周匝于岸ⓕ,为法所持⑯,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尽诸有漏。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铸ⓖ炼生金,除诸垢秽,不轻、不软、不发光泽,屈伸断绝,不得随意成庄严具。 “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铸[*]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 “复次,比丘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⑰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如彼金师铸[*]炼生金,极令轻软、光泽、不断,任ⓗ作何器,随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于诸入处悉能得证。”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1]“麁”,宋本作“漉”。 ⓐ “铸”,大正藏原为“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铸”。 ⓑ “珰”,大正藏原为“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珰”。 ⓒ “淘”,宋、元二本作“涛”。 ⓓ “亲”,宋本作“现”。 ⓔ “麤”,大正藏原为“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麤”。 ⓕ “于岸”,大正藏原为“岸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于岸”。 ⓖ “铸”,大正藏原为“陶”,宋、元二本作“涛”,今依据明本改作“铸”。* ⓗ “任”,宋本作“在”。 [注解]① 麁上烦恼:粗重的烦恼,例如贪欲、瞋恚、愚痴、我慢、疑惑等烦恼。根据前后文及对应经典《增支部3集102经》,此一词汇疑为传抄时额外增添。 ② 增火鼓韛:以风箱吹风,让火更旺。“韛”是古代用来鼓风吹火的皮囊,俗称风箱,读音同“拜”。 ③ 屈伸则断:将它弯曲与伸直后就会断掉,表示韧性太差。 ④ 转侧铸炼:(将金子)翻面铸造锻炼。 ⑤ 钗:古时妇女头上所戴的首饰。形似叉,以金玉制成。 ⑥ 珰:古人在帽前以金或银制成的华丽装饰物。读音同“当”。 ⑦ 镮:圆形有孔可贯系东西的物品。 ⑧ 钏:带在臂上或手腕上的环形饰物,俗称为“手镯”。读音同“串”。 ⑨ 净心进向:净心进而修习禅定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专修增上心的”。 ⑩ 恶不善业、诸恶邪见:各种恶业、邪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⑪ 亲里觉:时常挂念亲属。此处的“觉”即“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觉(寻)”,是投向的注意力。又译为“亲属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亲族寻”。 ⑫ 人众觉:时时挂念思惟政治(民众)之事、国事。又译为“国土人民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方寻”。 ⑬ 生天觉:只想着如何行善以求升天,没警觉到随时可能死亡。又译为“天觉”、“不死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与名誉有关寻”。 ⑭ 有善法觉:还有想念善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一步剩下法寻”。 ⑮ 有行所持:被勤修(加行)所把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在南传经文中“有善法觉”与“有行所持”、“为法所持”是同一阶段。又译为“有行拘执”。 ⑯ 为法所持:被法(规范)所把持。又译为“法性之所拘执”。 ⑰ 彼彼:那些;一一。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以掏金、炼金,比喻依序灭除从粗到细的烦恼,直到心得定的过程。 行者灭除粗糙的烦恼:恶业(身语意三恶业)、邪见,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上的坚硬石块。但此时生金仍然有粗沙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粗糙的污垢:贪欲、瞋恨、伤害的心,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上的粗沙。但此时生金仍然有细沙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微细的污垢:挂念亲属、国家人民、欲求升天的心,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的细沙。但此时生金仍然有似金微垢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对于善法的思维,令心清净,就像是把生金放入炉中,除去似金微垢。但此时生金没有光泽,不具延展性。 行者进一步舍弃对法的执著,得到各种定境,就像是把生金放入炉中,反复锻炼,使得生金具有光泽及延展性,可制作成各种庄严的器具。
本经以提炼黄金譬喻,解说修得正定的次第,可作为在打坐时状态的对照及重要指南。 本经提到在修正定的阶段中,除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除善法觉、不为有行所持,这些较进阶的历程,有些类似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不取:“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CBETA, T08, no. 235, p. 749, b5-6)。也可参考卷二十一第560经关于“为掉举所持(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的讨论,或本经的“进阶辨正”。 卷二十七第715经说“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等四种觉想,能滋长五盖中的“掉悔盖”。 卷四十三第1174经以漂流木譬喻修行的过程。若漂流木不卡在岸边(内、外六入)、不被人捡去(“人取”=爱凑热闹,相当于本经的“亲属觉、人众觉”)、不被非人捡去(“非人取”=求生天上,相关于本经的“生天觉”)、不被旋涡卷进去(舍戒)、不腐败(犯戒)的话,则一定会安全流到大海(涅槃)。
◎伽摩比丘答质多罗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8经) ◎“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表示三禅之前都有“身行”?(《中阿含、卷二十一(八四)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表示“想知灭定”之前都有想?而“想知灭定”已经是阿罗汉境界(尽诸有漏)的灭尽定了。(《中阿含、卷二十一、(八四)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 而四禅之内,都是有想的(《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59经),所以这表示四禅之内也还是有伽摩比丘对质多罗长者所说的“行”? [进阶辨正](一二四七)[0342a0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当专心方便,随时思惟三相。随时思惟三相,不偏其中一相云何为三?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则于是处其心下劣。若复一向思惟举相,则于是处掉乱心起,若复一向思惟舍相,则于是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 “以彼比丘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故,心则正定,尽诸有漏。如巧金师、金师弟子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韛ⓑ①,随时水洒,随时俱舍。若一向鼓韛[*]者,即于是处生金焦尽。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是故,巧金师、金师弟子于彼生金随时鼓韛[*],随时水洒,随时两舍。如是生金,得等调适,随事所用。如是,比丘!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乃至漏尽。”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随时思惟”,宋、元、明三本作“思惟随时”。 ⓑ “韛”,明本作“鞴”。[*] [注解]① 扇韛:以风箱吹风。“韛”是古代用来鼓风吹火的皮囊,俗称风箱,读音同“拜”。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讲说如何调整以让心达到正定的方法,随时思惟的三相如下图所示: 《长阿含经》卷八第9经众集经也有提到这三相:“复有三法,谓三相:止息相、精勤相、舍相。”(CBETA, T01, no. 1, p. 50, b2-3) 只去修行“止”不加作意,则不行于道,其行不得成就;只修“举”,不加观察,燥动前进,离于经轨,其行不得成就;只修“舍”于动静间无有作用,其行不得成就。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14经提到,七觉支的修行虽然有次第,不过也能弹性增减,以便在不同的学习状况下产生适当的对治。也能和本经的炼金譬喻相对照。
(一二四八)[0342a2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摩竭提国有牧牛者,愚痴无慧,夏末秋初,不善观察恒水此岸,亦不善观恒水彼岸,而驱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①,中间洄澓②,多起患难。诸比丘!过去世时,摩竭提国有牧牛人,不愚不痴者,有方便慧,夏末秋初,能善观察恒水此岸,亦善观察恒水彼岸,善度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处。彼初渡ⓐ时,先渡[*]大牛能领群者,断其急流。次驱第二多力少牛,随后而渡[*],然后第三驱羸小者,随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隐得渡[*]。新生犊子爱恋其母,亦随其后,得渡[*]彼岸。 “如是,比丘!我说斯譬,当知其义。彼摩竭提牧牛者,愚痴无慧;彼诸六师富兰那等亦复如是,习诸邪见,向于邪道。如是ⓑ彼牧牛人愚痴无慧,夏末秋初,不善观察此岸彼岸,高峻山崄,从峻岸下,峻岸而上,中间洄澓,多生患难。如是六师富兰那等愚痴无慧,不观此岸,谓于此世;不观彼岸,谓于他世;中间洄澓,谓境诸魔,自遭苦难。彼诸见者,习其所学,亦遭患难。 “彼摩竭提善牧牛者,不愚不痴,有方便慧,谓如来、应、等正觉。如牧牛者善观此岸,善观彼岸,善渡[*]其牛,于平博山谷,先渡[*]大牛能领群者,横截急流,安渡[*]彼岸。如是我声闻能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横截恶魔世间贪流,安隐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牧牛者,次渡[*]第二多力少牛,截流横渡[*]。如是我诸声闻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彼受生,不还此世,亦复断截恶魔贪流,安隐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牧牛者,驱其第三羸小少牛,随其下流,安隐得渡[*]。如是我声闻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究竟苦边,横截于彼恶魔贪流,安隐得渡[*]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牧牛者,新生犊子爱恋其母,亦随得渡[*]。如是我声闻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断截恶魔贪流,安隐得渡[*]生死彼岸。”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此世及他世, 明智善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渡”,大正藏原为“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常”,宋本作“当”。 [注解]① 峻岸而下,峻岸而上:在危险的岸边上上下下。 ② 洄澓:蜿蜒曲折的水流、漩涡。 ③ 三藐三佛:佛陀十号的第三,即“正遍知”。 [对应经典]
(一二四九)[0342c11]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长,亦不能拥护大群牛,令等安乐。何等ⓐ为十一?谓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虫、不能覆护其疮、不能起烟①、不知择路、不知择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𤛓其乳②、不善料理能领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掌ⓑ护③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为十一?谓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虫、不覆其疮、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𤛓其乳、若有上座多闻耆旧④,久修梵行,大师所叹,不ⓓ向诸明智修梵行者称誉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养。 “云何名不知色?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为色不如实知。 “云何不知相?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⑤,是不如实知,是名不知相。 “云何名不知去虫?所起欲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所起瞋恚、害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是名不去虫。 “云何不覆疮?谓眼见色,随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心随生漏,不能防护;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是名不覆其疮。 “云何不起烟?如所闻,如所受法,不能为人分别显示,是名不起烟。 “云何不知ⓔ道?八正道及圣法、律是名为道,彼不如实知,是名不知道。 “云何不知止处?谓于如来所知法,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是名不知止ⓕ处。 “云何不知渡[*]处?谓彼不知修多罗、毘尼⑥、阿毘昙⑦,不随时往到其所,咨问请受:‘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法为胜非恶?’于隐密法不能开发,于显露法不能广问⑧,于甚深句义自所知者,不能广宣显示,是名不知渡[*]处。 “云何不知放牧处?谓四念处及贤圣法、律是名放牧处,于此不如实知,是名不知放牧处。 “云何为尽𤛓其乳?彼刹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生众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尽𤛓其乳。 “云何为上座大德多闻耆旧,乃至不向诸胜智梵行者所称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⑨供养,令得悦乐?谓比丘不ⓖ称彼上座,乃至令诸智慧梵行者往诣其所,以随顺身、口、意业承望奉事,是名不于上座多闻耆旧,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悦乐。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群牛增长,拥护群牛,令其悦乐。何等为十一?谓知色、知相,如上清净分说,乃至能领群者,随时料理,令得安乐,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群牛增长拥护,令得安乐。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谓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清净分别ⓘ广说,“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 “掌”,大正藏原为“党”,宋本作“偿”,元、明二本作“掌”,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掌”。 ⓒ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 大正藏在“知”字之下有一“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止”,宋本作“上”。 ⓖ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 大正藏无“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起烟:以烟熏牛,可让牛虱一类会吸牛血的虫晕厥,就很容易将虫刮下了。 ② 尽𤛓其乳:将牛奶彻底挤干(小牛就没有牛乳喝了)。“𤛓”指挤牛乳,读音同“克”。 ③ 掌护:守护、增殖。 ④ 耆旧:出家五十年以上的僧人。 ⑤ 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行事有愚笨的征相,行事有智慧的征相。“过”疑为“愚”的讹误。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行愚[……]行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愚者有行为的特相,贤智者有行为的特相”。 ⑥ 毘尼:为音译,义译作“律藏”,是佛所说戒律的结集。 ⑦ 阿毘昙:为音译,义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和经、律合称三藏。又译作“阿毘达磨”。 ⑧ 于隐密法不能开发,于显露法不能广问:对于自己所不明白的法义不能够研究清楚,对于已明白的法义不能够衍伸提问、举一反三。本经的“度处”在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中解为“四谛”,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中解为“贤圣八品道”,相当的南传《中部尼柯耶》经文和本经一样解为经律论的研讨。 ⑨ 承事:听从、事奉。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进阶辨正](一二五〇)[0343b07]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一奢能伽罗ⓒ聚落①,住一奢能伽罗林中。 时,有尊者那提迦②,旧住③一奢能伽罗聚落。一奢能伽罗聚落沙门、婆罗门闻沙门瞿昙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一奢能伽罗聚落,住一奢能伽罗林中。闻已,各办一釜④食,著门边,作是念:“我先供养世尊!我先供养善逝!”各各高声大声,作如是唱。 尔时,世尊闻园林内有多人众高声大声,语尊者那提迦ⓓⓔ:“何因、何缘园林内有众多人高声大声唱说之声?” 尊者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罗聚落诸刹利、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园林内,各自唱言:‘我先供养世尊!我先供养善逝!’以是故,于此林中多人高声大声唱说之声。唯愿世尊当受彼食。”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称我,我不求称⑤。那提迦[*]!若于如来如是便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⑥?那提迦[*]!唯我于此像类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而得,不苦而得,于何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那提伽[*]!汝等于如是ⓖ像类色,不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故,不得不求之乐、不苦之乐。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唯有我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于何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说譬。” 佛告那提迦[*]:“宜知是时。”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顺ⓚ下,随其彼彼世尊住处,于彼彼处刹利、婆罗门长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净,正见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说,唯愿世尊哀受彼请。”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于彼彼所起利乐,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见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卧,急喘长息⑦。我见已,作是思惟:‘如此长老不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复次,那提迦!我见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饱ⓛ腹喘息,偃阐而行⑧。我作是念:‘非彼长老能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之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 “那提迦[*]!我见众多比丘食好食已,从园至园,从房至房,从人至人,从群聚至群聚。我见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长老如是能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我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 “复次,那提迦[*]!我于一时随道行,见有比丘于前远去,复有比丘于后来亦远。我于尔时,闲静无为,亦无有便利⑨之劳。所以者何?依于食饮,乐着滋味,故有便利,此则为依⑩。观五受阴生灭,而厌离住,此则为依。于六触入处观察集灭,厌离而住,此则为依。于群聚之乐勤习群聚,厌于远离,是则为依。乐修远离,则勤于远离,厌离群聚,是则为依。是故,那提迦!当如是学:‘于五受阴观察生灭,于六触入处观察集灭,乐于远离,精勤远离。’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那提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在”,明本作“住”。 ⓑ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 “一奢能伽罗”,巴利本作 Icchānaṅgala。 ⓓ “那提迦”,大正藏原为“那提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那提迦”。[*] ⓔ “那提迦”,巴利本作 Nāgita。 ⓕ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明本改作“迦”。[*] ⓖ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 “提迦”,宋本作“提伽”。[*] ⓘ “苦”,宋、元二本作“共”。 ⓙ “迦”,宋、元二本作“伽”。[*] ⓚ “顺”,宋本作“倾”。 ⓛ “饱”,大正藏原为“胞”,今依据经文意义改作“饱”。 [注解]① 一奢能伽罗聚落:地名,是位于憍萨罗国的婆罗门村落。又译为“一奢能伽罗村”、“那楞伽罗聚落”。 ② 那提迦:比丘名,曾担任佛陀的侍者。又译为“那耆多”。 ③ 旧住:久居一处;久住。 ④ 釜:锅。 ⑤ 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称我,我不求称:不要拿好处找我,因为我不求好处;不要拿名声称赞我,因为我不求名声。(利及称即出家人不应执著的名闻利养。) ⑥ 若于如来如是便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如果对于佛陀这样(的不求名利),不能获得远离贪欲、寂静安稳、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的人,则会对那些(名利)产生的好处及快乐,爱着其滋味或是贪求。经文中“便”字疑似“不”字的讹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 ⑦ 急喘长息:(肚子吃太撑、肺被压迫而)呼吸会喘,因此长叹(说吃太饱了)。 ⑧ 偃阐而行:(肚子吃太撑而)身体歪歪地、衣服放开地行走。“偃”指仰卧或倒伏,“阐”指打开、显露。 ⑨ 便利:大小便。 ⑩ 依于食饮,乐着滋味,故有便利,此则为依:依凭着食物及饮料,喜欢执著于美味,就会有大小便的结果,这是一种因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吃的、喝的、嚼的、品尝的来说,大小便,这是它的结果。” [对应经典](!!!第一笔对应经典内容并非相似)
(一二五一)[0344a08]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那楞伽罗聚落……如上广说,乃至彼彼所起求利。 佛告那提迦:“我见聚落边有精舍,有比丘坐禅。我见已,作如是念:‘今ⓐ此尊者聚落人,此或沙弥,来往声响作乱,障其禅思,觉其正受,于不到欲到、不获欲获、不证欲证而作留难。’那提迦!我不喜彼比丘住聚落精舍。 “那提迦!我见比丘住空闲处,仰卧呼ⓑ咄。我见是已,而作是念:‘今ⓒ彼比丘觉寤睡眠,思空闲想。’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闲处。 “那提迦!我复见比丘住空闲处,摇身坐睡。见已,作是念:‘今ⓓ此比丘于睡觉寤,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脱①。’是故,那提迦!我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闲处。 “那提迦!我复见比丘住空闲处,端坐正受。我见已,作是念:‘今[*]此比丘不解脱者,疾得解脱;已解脱者,令自防护,使不退失。’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住空闲处。 “那提迦!我复见比丘住空闲处,彼于后时,远离空处集舍床卧具,还入聚落受床卧具。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还入聚落。 “复次,那提迦!我见比丘住聚落精舍,名闻大德能感财利、衣被、饮食、汤药、众具。彼于后时,集舍利养聚落床座,至于空闲,床卧安止。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集舍利养聚落床卧,住于空闲。那提迦!比丘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那提迦比丘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今”,明本作“令”。 ⓑ “呼”,大正藏原为“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呼”。 ⓒ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 ⓓ “今”,元、明二本作“令”。 [注解]① 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脱: [对应经典](!!!这几笔对应经典内容并非相似)
(一二五二)[0344b06]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离车ⓑ子③常枕木枕④,手足龟坼⑤,疑畏莫令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⑥得其间便⑦。是故,常自警ⓓ策,不放逸住;以彼不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不能伺求⑧得其间便。于未来世,不久,诸离车子恣乐无事,手足柔软,缯纩⑨为枕,四体安卧,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得其间便。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坚固堪能,不舍善法,肌肤损瘦⑩,筋连骨立。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应得者,不舍精进,常摄其心,不放逸住。以不放逸住故,魔王波旬不得其便。 “当来之世,有诸比丘恣乐无事,手足柔软,缯纩为枕,四体安卧,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恶魔波旬伺得其便。是故,比丘!当如是学:‘精勤方便,乃至不得未得,不舍方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鞞舍离”,巴利本作 Vesāli。 ⓑ “离车”,巴利本作 Licchavī。 ⓒ “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巴利本作 Māgadha Ajātasattu Vedehiputta。 ⓓ “警”,大正藏原为“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警”。 [注解]① 鞞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跋祇国又称为鞞舍离国。另译为“毘舍离”、“毘耶离”、“广严城”。 ② 重阁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高楼台观”、“大林精舍”。 ③ 离车子:离车族人。“离车”是古代居住在毘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名。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佛陀涅槃后,此族的民众也分得佛舍利,起塔供养。 ④ 枕木枕:睡在圆木作成的枕头上。 ⑤ 手足龟坼:手脚的皮肤龟裂。“坼”读音同“彻”。 ⑥ 阿阇世毘提希子:即阿阇世王,优婆塞名,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统治者,父亲是频婆娑罗王,母亲是韦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怀胎时命相师都说此儿会害其父,因此名为阿阇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结怨”。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却结交恶友提波达多,囚禁父母,自立为王,并吞诸小国,建立统一印度的基础,并与波斯匿王交战数次。后因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的业报而全身长疮,在佛前忏悔后得痊愈,并皈依于佛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并在佛灭后护持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又译为“韦提希子阿阇世”。 ⑦ 得其间便:乘虚而入。 ⑧ 伺求:窥伺守候而找机会征讨。 ⑨ 缯纩:“缯”是丝织品的总称,读音同“增”;“纩”是棉絮,读音同“况”。 ⑩ 损瘦:消瘦。 [对应经典]
(一二五三)[0344b25]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修习慈心有大功德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众生,日中、日暮亦复如是。第二士夫,时节须臾①,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乃至如𤛓牛乳顷②,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亿万分,算数譬类不得为比。是故,比丘!当作是学:‘时节须臾,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下至如𤛓牛乳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① 时节须臾:暂时片刻。 ② 𤛓牛乳顷:像挤牛奶这样短的时间。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功德,远远胜过“以三百釜食惠施众生”。 有同学问:“布施给人也有慈心,为何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又更胜?” “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即修习“慈无量心”,自然较对单一众生的慈心还殊胜。 !!! (布施给人也有慈心,这个说法并不精确。慈心的定义是:祈愿众生没有身体的痛苦,没有心理的烦恼,保持快乐。和布施食物的面向并不相同。) (一二五四)[0344c0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当知是家易为盗贼之所劫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数数下至如𤛓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当知是人易为诸恶鬼神所欺。 “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为盗贼数数劫夺。如是,善男子数数下至如𤛓牛乳顷,慈悲没有敌人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不为诸恶鬼神所欺。是故,诸比丘!常当随时数数下至如𤛓牛乳顷,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对应经典]
(一二五五)[0344c1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首ⓑ剑,其刃广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剑,令其摧碎。’诸比丘!彼健士夫当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剑,令摧碎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首[*]剑其刃广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 “如是,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下至如𤛓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若有诸恶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间便,正可反自伤耳。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数数下至如𤛓牛乳顷,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匕”,宋、元、明三本作“比”。[*] ⓑ “首”,大正藏原为“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首”。[*] [注解][对应经典]
●如何修习慈心观《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6经中,世尊教导我们,由“不杀心”出发, 配合“七觉支”的修行,则能成就慈心三昧。 “聚落主!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 有心杀生、多有心不杀生。’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 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 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 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 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 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而《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4经中也提到,若心与慈俱而配合七觉支, 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则能得大果大福利。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 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 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 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一二五六)[0345a01]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以爪抄①土,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 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 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弹指顷②,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上”字。 [注解]① 抄:以匙或手拿取东西。在此处特指以手指刮取。 ② 弹指顷:手指强力摩擦、弹出声音那么短暂的时间。 [对应经典]
(一二五七)[0345a1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不恒、不安,是变易法。诸比丘!常当观察一切诸行,修习厌离、不乐、解脱。” 寿命迁移消灭的速度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则能说,但汝欲知者难。”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佛言:“可说。”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①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②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复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③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本无“射”字。 ⓑ “取”,宋、元、明三本作“聚”。 [注解]① 地神:行走于地面的神祇。 ② 虚空神天:飞行于空中的神祇。 ③ 命行:寿命。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世尊能说寿命迁灭的速度如何,但人要理解很难,因此说了以下的譬喻:有四支强弓,同时向四方射出箭,在箭都还没落地前,有一人能以极快的速度,跑了一大圈,将四支箭都接住。你说快不快?而寿命迁灭的速度,是以比这人快64倍 (2的6次方) 的速度迁灭著。 [进阶辨正](一二五八)[0345b01]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人名陀舍罗诃ⓑ,彼陀舍罗诃有鼓名阿能诃ⓒ,好声、美声、深声,彻四十里。彼鼓既久,处处裂坏。尔时,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缠缚;虽复缠缚,鼓犹无复高声、美声、深声。彼于后时,转复朽坏,皮大剥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彼则顿受、周备受,闻其所说,欢喜崇习,出离饶益。当来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闻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彼不顿受持,不至到受。闻彼说者,不欢喜崇习,而于世间众杂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专心顶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不得出离饶益。于彼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随顺缘起者,于此则灭,犹如彼鼓,朽故坏裂,唯有聚木。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随顺缘起,顿受、遍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 “陀舍罗诃”,巴利本作 Dasārahāna。 ⓒ “阿能诃”,巴利本作 Āṇaka。 [注解][对应经典]
(一二五九)[0345b2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铁丸投着火中,与火同色,盛着劫贝绵①中。云何?比丘!当速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愚痴之人依聚落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心不系念,若见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贪欲心;欲烧其心,欲烧其身;身心烧已,舍戒退减。是愚痴人长夜当得非义饶益。是故,比丘!当如是学:‘善护其身,守诸ⓐ根门,系念,入村乞食。’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诸”,大正藏原为“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注解]① 劫贝绵:木绵科植物劫贝娑树的花,如同柳絮,可作为绵。 [对应经典]
(一二六〇)[0345c0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猫狸,饥渴羸瘦,于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当取食之。有时鼠子出穴游戏,时,彼猫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内藏,食内藏时,猫狸迷闷,东西狂走,空宅、塜间,不知何止,遂至于死。 “如是,比丘!有愚痴人依聚落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心不系念,见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发贪欲心,贪欲发已,欲火炽燃,烧其身心;烧身心已,驰心狂逸,不乐精舍、不乐空闲、不乐树下,为恶不善心侵食内法,舍戒退减,此愚痴人长夜常得不饶益苦。是故,比丘!当如是学:‘善护其身,守诸根门,系心正念,入村乞食。’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对应经典]
(一二六一)[0345c2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减。如是,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从本已ⓐ来,不闭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损减,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诸比丘!譬如优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生于水中,长于水中,随水增长。如是,沙门、婆罗门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当知是等善根功德日夜增长,终不退减。当如是学:‘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功德善法日夜增长。’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注解][对应经典]
(一二六二)[0346a0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于后夜时闻野狐鸣。 尔时,世尊夜过天明,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后夜时闻野狐鸣不?” 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有一愚痴人作如是念:‘令ⓐ我受身得如是形类,作如是声。’此愚痴人欲求如是像类处所受生,何足不得?是故,比丘!汝等但当精勤方便,求断诸有,莫作方便,增长诸有,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注解][对应经典]
(一二六三)[0346a1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赞叹受少有身①,况复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粪屎,少亦臭秽,何况于多?如是诸有,少亦不叹,乃至刹那,况复于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增长有。’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① 有身:由五阴构成的我。音译为萨迦耶。举例而言,执著于“五阴是我”的见解,则称为身见、有身见、萨迦耶见。 [对应经典]
(一二六四)[0346a2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夜后分时闻野狐鸣。 是夜过已,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于夜后分闻野狐鸣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对应经典]
[导读:病相应 (1/2)]《杂阿含经》“病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本卷第1265~1266经和卷三十七第1023~1038经,记录佛陀和弟子在探病时的说法。 (一二六五)[0346b0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尊者跋迦梨ⓐ①住王舍城金师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邻尼瞻视供养。 时,跋迦梨语富邻尼:“汝可诣世尊所,为我稽首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②、安乐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③,委积床褥,愿见世尊。疾病困ⓑ苦,气力羸惙④,无由奉诣。唯愿世尊降此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时,富邻尼受跋迦梨语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乐。” 富邻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委在床褥,愿见世尊,无有身力来诣世尊。善哉,世尊!诣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听许。时,富邻尼知世尊听许已,礼足而去。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诣金师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遥见世尊,从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异床,语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为增、为损?” 跋迦梨白佛……如前叉ⓔ摩比丘修多罗广说。“世尊!我身苦痛,极难堪忍,欲求刀自杀,不乐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跋迦梨!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中宁有可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佛告跋迦梨:“若于彼身无可贪、可欲者,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跋迦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即于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时,有二天身极端正,于后夜时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俱礼佛足,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体端正,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稽首作礼,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当往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语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语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即没不现。此是天语,佛复记汝:“汝于此身不起贪欲,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诣金师精舍跋迦梨房。 尔时,跋迦梨语侍病者:“汝等持绳床,共举ⓕ我身,著精舍外,我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时,有众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经行。受使比丘诣众多比丘所,问众多比丘言:“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举[*]绳床,出精舍外,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受使比丘即诣跋迦梨所。 跋迦梨比丘遥见使比丘来,语侍病者:“下绳床着地,彼比丘疾来,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绳床着地。 时,彼使比丘语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说。” 时,跋迦梨语侍病者:“扶我着地,不可于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说。”时,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于地。 时,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所说。”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师告汝:‘昨ⓖ夜有二天来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即没不现。’世尊复记说,汝善于命终,后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所见。然我今日于色常ⓗ、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犹故随身,欲刀自杀,不乐久生。”即执刀自杀。 时,使比丘供养跋迦梨死身已,还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广说乃至“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共诣金师精舍跋迦梨尸所。”见跋迦梨死身,有远离之色。见已,语诸比丘:“汝等见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远离之色不?” 诸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复告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暗冥之相围遶身不?” 诸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诸比丘:“此是恶魔之像,周匝求觅跋迦梨善男子识神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跋迦梨”,巴利本作 Vakkali。 ⓑ “困”,大正藏原为“因”,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困”。 ⓒ “令”,明本作“今”。 ⓓ “晡”,大正藏原为“哺”,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晡”。 ⓔ “叉”,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叉”。 ⓕ “举”,宋、元、明三本作“[臼/丌]”。[*] ⓖ 大正藏无“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宋、元、明三本无“常”字。 [注解]① 跋迦梨: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又译作“跋迦利”、“婆迦梨”、“婆迦利”、“薄迦梨”。 ② 起居轻利:生活起居轻松便利。 ③ 疾病困笃:病势沉重。又作“病笃”。 ④ 羸惙:瘦弱、疲惫。“羸”读音同“雷”。“惙”读音同“绰”。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佛教戒律禁止杀生,更严禁自杀,原则上自杀会招致堕地狱。然而对于圣者而言,佛陀在证悟后曾考虑直接入涅槃,也有很多阿罗汉随缘入火光三昧自取灭度,可见圣者可以坐脱立亡、自在生死。《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第10经等经论则提到跋迦梨比丘是“以信坚固,持刀自刺”,而在举刀砍下时,思惟“诸有生法皆是死法”而证得阿罗汉。 就相关的经载而言,卷三十七第1024经记载阿湿波誓尊者在重病时无法像平日入四禅,而遗憾无法入定,佛陀教导他把心念放在觉知五阴无我、贪瞋痴永尽的解脱上,他就因为法喜而痊愈了。卷三十九第1091经、本卷第1266经另有两位比丘以刀自杀但证得阿罗汉的记载,重点不在于怎么死的,而在于是否能彻底解脱于五阴。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七日品40〉第8经记载佛陀以婆迦利比丘(即跋迦梨比丘)厌患此身恶露不净,思惟生法皆是死法,在举刀砍下的瞬间以四圣谛思惟五受阴而证阿罗汉,作为在出入息的瞬间急切地念死的例子,以举例说明“思惟死想”(即十念法门中的“念死”)。 另外,《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6经有提到一位跋迦梨比丘证阿罗汉,但该经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提到跋迦梨比丘证阿罗汉。
有同学问:“佛陀有他心通,为何还要跟跋迦梨尊者用言语确认他是否真得证得无我?为何不在见到时直接授记他证得无我?” 佛陀通常以语言和弟子沟通,而不是用他心通,法义的问答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加理清头绪,也是一种复习。另一方面,佛陀会以后世僧团可以依循的方式来示现,能不透过神通就不透过神通。否则当佛陀灭度后,没神通的僧众就没有好的方法可依循了。 [进阶辨正](一二六六)[0347b1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尊者阐陀ⓐ,住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疾病困笃。 时,尊者舍利弗闻尊者阐陀在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疾病困笃。闻已,语尊者摩诃拘𫄨罗:“尊者知不?阐陀比丘在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疾病困笃,当往共看。”摩诃拘𫄨罗默然许之。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拘𫄨罗共诣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至尊者阐陀住房。 尊者阐陀遥见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𫄨罗,从ⓑ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阐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𫄨罗坐于异床,问尊者阐陀:“云何?尊者阐陀!所患为可堪忍不?为增、为损?……”如前叉摩修多罗广说。 尊者阐陀言:“我今身病,极患苦痛,难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无损,唯欲执刀自杀,不乐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阐陀!汝当努力,莫自伤害!若汝在世,我当与汝来往周旋;汝若有乏,我当给汝如法汤药;汝若无看病人,我当看汝,必令适意,非不适意。” 阐陀答言:“我有供养,那罗聚落诸婆罗门长者悉见看视,衣被、饮食、卧具、汤药无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随意瞻病,非不适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难可堪忍,唯欲自杀,不乐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阐陀!眼及眼识、眼所识色,彼宁是我、异我、相在不?” 阐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复问:“阐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识、意识所识法,彼宁是我、异我、相在不?” 阐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复问:“阐陀!汝于眼、眼识及色,为何所见、何所识、何所知故,言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阐陀答言:渐进见无我“我于眼、眼识及色,见灭、知灭故,见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复问:“阐陀!汝于耳、鼻、舌、身、意、意识及法,何所见、何所知故,于意、意识及法,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阐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于意、意识及法,见灭、知灭故,于意、意识及法,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 时,尊者摩诃拘𫄨罗语尊者阐陀:“汝今当于大师修习正念,如所说句:‘有所依者,则为动摇;动摇者,有所趣向;趣向者,为不休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所说句:‘无所依者,则不动摇;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灭。’” 阐陀言:“尊者摩诃拘𫄨罗!我ⓓ供养世尊事,于今毕矣;随顺善逝,今已毕矣。适意,非不适意。弟子所作,于今已作。若复有余弟子所作供养师者,亦当如是供养大师,适意,非不适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难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以刀自杀。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尊者阐陀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阐陀于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以刀自杀。云何?世尊!彼尊者阐陀当至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记说言:‘尊者摩诃拘𫄨罗!我供养世尊,于今已毕;随顺善逝,于今已毕。适意,非不适意。若复有余供养大师者,当如是作,适意,非不适意’耶?”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世尊!彼尊者阐陀先于镇珍尼婆罗门聚落,有供养家、极亲厚家、善言语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菴罗林中以刀自杀。” 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欢喜作礼而去。 [校勘]ⓐ “阐陀”,巴利本作 Channa。 ⓑ “从”,大正藏原为“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从”。 ⓒ “大”,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对应经典][读经拾得]“阐陀”在佛世时是常见的名字,此经中的阐陀在佛陀灭度前已圆寂,和卷十所载于佛陀灭度后向阿难请教佛法的阐陀可能是不同人。(不过卷十的南传相当经文没有提到该经发生于佛陀灭度后。) 南传的相当经文和本经的记载差不多,但提到阐陀是在两位尊者离开不久时自杀,当时两位尊者已不在场了。 本经中提到的《叉摩修多罗》即《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关于差摩比丘得重病时的记载。 [进阶辨正]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