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印老“成佛之道”说散乱可用数息对治,但数息时还是想到其他事,是数息没学好,还是有其他方式可以对治散乱?


Russ Wang:

各山头教的数息可能都不一样,可能要请假教您数息的老师才行⋯

我记得有一次禅修,如智长老说他以前开始修行时心很散乱,每次数息都会数到一百多⋯

有在修数息的同学应该听得懂笑点,搞不好自己的纪录还更高。

数息的大方向应该是要重复循环,比如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如果没有正知就会数到一百多


Dynamic:

哦,我是数到忘了数,心里想到其他事,很久才觉知拉回


Russ Wang:

这也是很明显的失去正念了

忘失正念没关系,能回来才是重点,在哪个转折处会看到很多事情


David Chiou:

印老可能是基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04经:“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

我猜可能是因为佛世的修行者在修定前通常先修四念处,粗重的杂念及五盖已比较轻了,因此修观呼吸时已不用和最大的那些妄想对战 :-D

如果妄念还太重,一下就直接数息的确比较困难,因为气息是比较抽象的 (相对于四大、不净观、经行、念佛等等法门来说。)

不过不同的宗派系统修的次第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像天台宗反而是先修五停心观才修四念处,算是中国特色的修法,能增加定慧就是好方法。只是如果数息一直妄念太重而没进展,可考虑先修身念处中所缘较粗的方法。

四念处的次第也可说是先觉知比较粗重的所缘,心较安定后进一步到较细致的所缘。例如在身念处来说,行住坐卧、不净观、四界分别观等算是比较粗,呼吸相对之下比较细,但都比起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来得粗重。(这当中因为不同时代及不同宗派的用词不同,有时我也会不小心鸡同鸭讲。例如依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观呼吸也可以含括四念处每一个。)

无著比丘建议一般社会人士先修习四念处(四界分别观、不净观、然后观受心法等),五盖渐渐会淡薄,然后修观呼吸就不会妄想很多了,这是根据《杂阿含经》第803经教观呼吸前,先“远离五盖烦恼于心”。在五盖已淡的前提下,他认为观呼吸特别能对治散乱的思绪,可能也是因为呼吸没有颜色或外形,是一种较平淡的所缘,相对之下比较不会激发心里的幻想。也就是《杂阿含经》第804经所说:“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

再者,入出息念的修习过程有喜、乐、轻安产生,愈修愈快乐,有利于让心专注在修行上而不乱跑。

不同宗派的次第本来就不需一样,每个人适合的次第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修的经验来调整啰。


guest:

无著比丘表示阿含经和尼柯耶中,佛陀表示容易“断诸觉想”的是安那般那十六胜行,不是数息(数呼吸)。毕竟数呼吸不在佛陀所教的安那般那十六胜行的步骤中,而是论中加入的修法。

修行安那般那十六胜行,正确的修习即会有喜、乐、悦,这个修法本身的吸引力就能让人持续修下去,心就比较不会被杂念带着到处跑。相对之下,如果从头到尾只是数呼吸,又更平淡而无吸引力,心也比较会乱跑。

因此完整的安那般那十六步骤的修行次第对于断诸觉想也是很重要的。

 
agama/研討_觀呼吸斷諸覺想_為何我修觀呼吸時妄想很多.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2/10 10:3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353995323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