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目犍连相应 (2/2)]

《杂阿含经》“目犍连相应”的内容为卷十八第501~503经及本卷第504~534经,是跟目犍连尊者相关的经文。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第一”闻名,以下各经即记录了目犍连尊者借由神通所见到的六道真相。

(五〇四)[0133a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大目揵连耆阇崛山

时,释提桓因上妙堂观,于夜来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释提桓因光明普照耆阇崛山,周匝大明。尔时,释提桓因坐已,即说偈言:

“能伏于悭垢,  大德随时施,
 是名施中贤,  来世见殊胜。”

时,大目揵连问帝释言:“憍尸迦!云何为调伏悭垢,见于殊胜,而汝说言:

“‘能调伏悭垢,  大德随时施,
  是则施中贤,  来世见殊胜’?”

时,天帝释答言:“尊者大目揵连!胜婆罗门大姓、胜刹利大姓、胜长者大姓、胜四王天、胜三十三天,稽首敬礼故。尊者大目揵连!我为胜婆罗门大姓、胜刹利大姓、胜长者大姓、胜四王天、胜三十三天恭敬作礼,见斯果报,故说此偈

“复次,尊者大目揵连!乃至日所周行,照于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弗婆提舍、千郁多罗提舍、千瞿陀尼迦、千阎浮提、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千梵天,名为小千世界。此小千世界中无有堂观与毘阇延堂观等者,毘阇延有百一楼观,观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连!于小千世界无有如是堂观端严如毘阇延者,我见是调伏悭故,有此妙果,故说斯偈。”

大目揵连语帝释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见此胜妙果报,而说斯偈。”

时,天帝释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忽然不现。

[校勘]

“居”,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居”。

“王天”,宋、元、明三本作“天王”。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千”。[*]

[注解]

释提桓因: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称为“天帝释”。

堂观:宫殿。

悭垢:“悭”是吝啬,“垢”是污秽。吝啬是一种心中的污秽,因此称作悭垢。

憍尸迦:天帝释过去世身为人时姓“憍尸迦”,清净布施而得到成为天主的果报。

四王天:欲界六天的第一天,位于须弥山腰。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我为胜婆罗门大姓、胜刹利大姓、胜长者大姓、胜四王天、胜三十三天恭敬作礼,见斯果报,故说此偈:我(帝释天)被婆罗门世家中地位最高的、刹帝利世家中地位最高的、长者世家中地位最高的、四天王天中地位最高的、三十三天中地位最高的所恭敬地敬礼,我见证(过去生大布施而有)这样的果报,因此说这个偈子。参见卷四十第1106经所载帝释天的本生。

弗婆提舍: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于逮”、“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郁多罗提舍: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单曰”。

瞿陀尼迦: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拘陀尼”、“瞿陀尼”、“拘耶尼”、“瞿耶尼”。

阎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赡部洲”、“阎浮洲”、“阎浮里”。

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译为“焰摩天”、“夜摩天”、“艳天”。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译为“兜率天”、“兜率哆天”,义译为“知足天”。

化乐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娱乐,因此称为“化乐”。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较其低的天所变化出的欲境,自由拿来给自己娱乐,因此称为“他化自在”。又译为“他化乐天”。

梵天: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小千世界:一个恒星光明所照的范围是一世界,当中有须弥山、四大洲、各天界等组成。一千个世界的范围,称为小千世界。

毘阇延堂观:天帝释的超大宫殿,在善见城中。义译为“常胜殿”,又译为“毘禅延堂”。

楼观: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七重:七列。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五〇五)[0133b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耆阇崛山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独一静处禅思,作是念:“昔有时,释提桓因于界隔山石窟中,问世尊爱尽解脱之义,世尊为说,闻已随喜,似欲更有所问义,我今当往问其喜意。”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顷,于耆阇崛山没,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远而住。

时,天帝释与五百婇女游戏浴池,有诸天女,音声美妙。尔时,帝释遥见尊者大目揵连,语诸天女言:“莫歌。莫歌。”时,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释即诣尊者大目犍连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尊者大目揵连问帝释言:“汝先于界隔山中问世尊爱尽解脱义,闻已随喜,汝意云何?为闻说随喜?为更欲有所问,故随喜耶?”

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乐,或忆先事,或时不忆。世尊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问事者,今可往问世尊,如世尊说,汝当受持。然我此处有好堂观,新成未久,可入观看。”

时,尊者大目揵连默然受请,即与天帝释共入堂观。彼诸天女遥见帝释来,皆作天乐,或歌或舞。诸天女辈著身璎珞庄严之具,出妙音声,合于五乐,如善作乐,音声不异。诸天女辈既见尊者大目揵连,悉皆惭愧,入室藏隐。

时,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观此堂观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阁、窗牖罗网、帘障,悉皆严好。”

尊者大目揵连语帝释言:“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缘,成此妙果。”

如是,帝释三自称叹,问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目揵连亦再三答。

时,尊者大目揵连作是念:“今此帝释极自放逸,著界神住,叹此堂观,我当令彼心生厌离。”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观,悉令震动。时,尊者大目揵连即没不现。

诸天女众见此堂观震掉动摇,颠沛恐怖,东西驰走,白帝释言:“此是憍尸迦大师,有此大功德力耶?”

时,天帝释语诸天女:“此非我师,是大师弟子大目揵连,梵行清净,大德大力者。”

诸天女言:“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学,大师德力当复如何?”

[校勘]

“昔”,宋、元、明三本作“若”。

[注解]

界隔山石窟:王舍城东边界隔山上的一个石窟,天帝释曾在此问法,是佛陀时代王舍城地区的五个佛教精舍之一。又作“界隔山天帝释石窟”、“隔界山石窟”、“毘陀山因陀娑罗窟”、“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

爱尽解脱:灭尽一切的贪爱而获得解脱。

我今当往问其喜意:我今天应当前去问他随喜佛陀说法的背景。

屈申臂顷:弯曲再伸直手臂那么短的时间。

分陀利:白莲花。

婇女:宫女。

璎珞:以玉编缀的饰品,通常挂在脖子上。

窗牖:窗户。“窗”是“窗”的异体字。“牖”是窗户,读音同“有”。

罗网:网子,在此特指由珠宝连缀而成,装饰用的网子。帝释天宫殿中的罗网又称为“因陀罗网”。

著界神住:对种种事物迷恋不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大目揵连尊者考天帝释之前问佛陀“爱尽解脱”的理解,天帝释忙于俗事而已忘了,因此大目揵连尊者用足趾触地震动天宫,以警醒天帝释。

天界太乐而难以修行,地狱太苦而难以修行,因此诸佛都出于人间,如《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3经所述:“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本经中,被天帝释所忘记的关于“爱尽解脱”的开示,记载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8经,也可参考《增壹阿含经》卷十〈劝请品19〉第3经

[进阶辨正]

[导读:证初果的条件]

证得初果的条件是断三结:

  • 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
  • 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
  • :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

初果圣人证得无我、没有了“身见”,亲身体证佛法,自然断除对三宝的狐“疑”,成就“四不坏净”:

  • 佛不坏净:对于佛的不坏的信心。
  • 法不坏净:对于法的不坏的信心。
  • 僧不坏净:对于僧的不坏的信心。
  • 圣戒成就:持戒清净。

初果圣人圣戒成就,自然对持戒有正确的见解,即断“戒取”,并且不造恶业,永不堕于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往返七次,就能证得涅槃。

(五〇六)[0134a07]

如是我闻: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一时,佛住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毘陀罗香树不远夏安居,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安居。

时,诸四众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连:“知世尊夏安居处不?”

尊者大目揵连答言:“我闻世尊在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毘陀罗香树不远夏安居,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

时,诸四众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各从座起,作礼而去。

时,诸四众过三月安居已,复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尊者大目揵连为诸四众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四众从座而起,稽首作礼,白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目揵连!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众甚虚渴欲见世尊。尊者大目揵连!若不惮劳者,愿为我等往诣三十三天,普为我等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又白世尊:‘阎浮提四众愿见世尊,而无神力昇三十三天礼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来下人中,唯愿世尊还阎浮提,以哀愍故。’”时,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而许。

时,诸四众知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许已,各从座起,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知四众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大力士屈伸臂顷,从舍卫国没,于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毘陀罗香树不远而现。尔时,世尊与三十三天众无量眷属围绕说法。

时,尊者大目犍连遥见世尊,踊跃欢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诸天大众围绕说法,与阎浮提众会不异。”

尔时,世尊知尊者大目犍连心之所念,语尊者大目犍连言:“大目犍连!非为自力,我欲为诸天说法,彼即来集,欲令其去,彼即还去,彼随心来,随心去也。”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种种诸天大众云集,彼天众中,有曾从佛世尊闻所说法,得不坏净,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佛告尊者大目犍连:“如是,如是。此中种种诸天来云集者,有从宿命闻法,得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时,天帝释见世尊与尊者大目犍连叹说,诸天众共语已,语尊者大目犍连:“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此中种种众会皆是宿命曾闻正法,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时,有异比丘见世尊与尊者大目犍连及天帝释语言善相述可已,语尊者大目犍连:“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中种种诸天来会此者,皆是宿命曾闻正法,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而来生此。”

时,有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于佛不坏净,故来生此。”

复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坏净。”

有言得僧不坏净,有言圣戒成就,故来生此。如是诸天无量千数,于世尊前各自记说得须陀洹法,悉于佛前即没不现。

时,尊者大目犍连知诸天众去,不久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阎浮提四众稽首敬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四众思慕,愿见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间无有神力昇三十三天礼觐世尊,然彼诸天有大德力悉能来下至阎浮提,唯愿世尊还阎浮提,愍四众故。’”

佛告目犍连:“汝可还彼,语阎浮提人:‘却后七日,世尊当从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舍城,于外门外优昙钵树下。’”

尊者大目揵连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至阎浮提,告诸四众:“诸人当知,世尊却后七日,从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舍城,于外[*]门外优昙钵树下。”

如期七日,世尊从三十三天下阎浮提僧迦舍城优昙钵树下,天龙鬼神,乃至梵天,悉从来下,即于此时,名此会名天下处。

[校勘]

“外”,元、明二本作“水”。[*]

大正藏无“士”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注解]

骢色虚软石:传说中天帝释的王座,为马尾色(橘色或浅红色)、座面柔软具弹性。

波梨耶多罗、拘毘陀罗:忉利天最高的树名,位于忉利天善见城的东北角。是黑檀的一种,此树的根、茎、枝、叶、花、果实皆有香气,香味遍薰忉利天宫。义译为“昼度”、“圆生”,又译为“波利质多罗”。详见《长阿含经》卷二十。

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惮劳:畏惧辛劳。

起居轻利:生活起居轻松便利。

如其正受:依着他所入的定。

不坏净:坚固不动摇的信心。

宿命:过去世。

得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对佛、法、僧、戒有坚固的信心,持戒清净。简称为“四不坏净”,是初果圣人的成就。

僧迦舍:古代印度恒河流域的国名及城名,是佛陀于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后返回人间的地方。另译为“僧迦尸”、“僧迦奢”。

优昙钵果实,感谢 Ethel Aardvark 于 Wikipedia 提供相片。

优昙钵:聚果榕,为桑科榕属落叶大乔木。果实长在树干上,由没有叶子的小枝簇生,如同无花果般为隐花果,因此人们认为它不开花而结果,印度古代以优昙钵开出花朵(基因突变)引申为极为稀有的意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本经记载佛陀曾经前往三十三天,以三个月的时间为母亲及天人说法。无论是北传或南传的佛教,都有知名的经论依记载是佛陀在这段期间所说的法,由天界回传至人间,因此可说“天界回传”这佛法回传的途径受到佛教各主要部派的认可,纵然有学者视为怪力乱神而不予承认。另一方面,一些后人的伪作也有可能号称为天界回传而鱼目混珠,因此得谨慎地捡择法义。

三十三天不只大目犍连尊者可到达,经中提到一位异比丘(某位大家较不熟悉的比丘)也在三十三天座间,参与了佛陀、大目犍连尊者、天帝释的谈话。与会的天众中,更包含很多已证初果而往生天界的圣者。

本经提到“我欲为诸天说法,彼即来集,欲令其去,彼即还去”,天人有他心通,知道佛要说法了,会随着自己的心意前来听法,想来的就来、散会自然离去。

  • 成就四不坏净之一,即能成就初果

成就初果的条件是断身见、戒禁取见、疑结,其中断疑结与成就四不坏净是一体的两面。

由本经可知,成就四不坏净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即能成就初果。举例来说,佛陀在鹿野苑教导最初的五比丘时,佛教还没有僧团,不算有“僧不坏净”的条件,但五比丘毕竟证悟了;或者有人不认识佛陀,不算有“佛不坏净”的条件,只是间接地听到佛法、依佛法修行就证得初果,即是依“法不坏净”而成就的例子。经中最常见的,还是同时成就四不坏净的例子,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31经提到,给孤独长者第一次拜见佛陀即得四不坏净。

[进阶辨正]

(五〇七)[0134c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四十天子来诣尊者大目犍连所,稽首作礼,退坐一面。

时,尊者大目犍连语诸天子言:“善哉,诸天子!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成就。”

时,四十天子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尊者大目揵连:“我得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故生天上。”有一天言:“得于佛不坏净。”有言:“得法不坏净。”有言:“得僧不坏净。”有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时,四十天子于尊者大目犍连前,各自记说得须陀洹果,即没不现。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八百、十千天子亦如是说。

[校勘]

“于佛不坏净成就”,巴利本作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manaṃ hoti。

“得”,宋、元、明三本作“等”。

宋、元、明三本无“果”字。

[注解]

[对应经典]

 

[导读:恶业众生]

没有正见、造作恶业的众生,不但无法解脱轮回,还会下三恶道。

本卷第508至534经记载了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在乞食途中见到的恶道众生,这些众生因为过去所造下的恶业曾经堕至地狱道受苦,如今虽然已经脱离了地狱,却仍因余罪未了而继续沦落于饿鬼道等恶趣。这些众生过去世造作了什么恶业,以至于感召如此漫长而痛苦的果报?值得我们警惕。

《阿含经》的记载是以佛陀及弟子在人间的说法或遭遇为主,本卷所载也是大目犍连尊者在人间行走时以天眼所见。至于六道的各种现象及轮回的因缘,可参见《长阿含经》卷十八第30经世记经中佛陀的解说。

(五〇八)[0135a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大目犍连与尊者勒叉那比丘共在耆阇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晨朝诣尊者大目犍连所,语尊者大目犍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时,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尊者大目犍连言:“所问非时,且入王舍城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当为汝说。”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入王舍城乞食而还,洗足,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揵连:“我今晨朝与汝共出耆阇崛山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微笑因缘,汝答我言所问非时,今复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屠牛的恶报尊者大目犍连语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见一众生,身如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乘虚而行。我见是已,作是思惟:‘如是众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忧悲大苦。’故发微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是众生,我亦见此众生,而不说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受苦。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彼大身众生在此王舍城,为屠牛儿,以屠牛因缘故,于百千岁堕地狱中,从地狱出,有屠牛余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忧悲恼苦。如是,诸比丘!如尊者大目犍连所见不异,汝等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勒叉那”,巴利本作 Lakkhaṇa。

“受”,宋、元、明三本作“得”。

宋、元、明三本无“住”字。

“智”,宋、元、明三本作“知”。

“恼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恼”。

[注解]

非时:不是适当的时机。

应时:适当的时机。

乘虚而行:飘在空中行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中目犍连尊者因为了知所见恶道众生的业报因缘本末所以微笑,并不是因为幸灾乐祸而笑。
  • 对于各种恶业所导致的恐怖恶果,目犍连尊者没有在到王舍城的路上,就直接回答勒叉那尊者,而是等到返回僧团,在佛陀的印证下才回答;佛陀也没有主动提出,而是等到弟子提问才说明。佛陀与目犍连尊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顾及听法者的善根,避免听的人觉得难以置信而疑谤、不信佛,由此愚痴导致长久的恶报。

[进阶辨正]

(五〇九)[0135b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与尊者勒叉那在耆阇崛山。

尊者勒叉那于晨朝时诣尊者大目犍连所,语尊者大目犍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见尊者大目犍连微笑,即问言:“尊者!若佛及佛声闻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尊者大目犍连言:“所问非时,且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

尊者大目犍连与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食已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犍连:“我今晨朝与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何因缘笑,汝答我言所问非时,我今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屠牛的恶报尊者大目犍连语尊者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众生,筋骨相连,举身不净,臭秽可厌,野干、饿狗随而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极大苦痛,啼哭号呼。我见是已,心即念言:‘如是众生得如是身,而受如是不饶益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比丘!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如是众生。我亦见是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受不饶益苦。诸比丘!是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牛弟子,缘屠牛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彼屠牛恶行余罪缘故,今得此身,续受如是不饶益苦。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汝等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注解]

乌:乌鸦。

鵄:俗称“猫头鹰”,鸮形目肉食性猛禽,以鼠、兔等小动物为食。

雕:鹰形目鹰科雕亚科的肉食性猛禽,体长近一百公分,翅展最长二百三十公分,擅长猎食小动物。

鹫:俗称“秃鹰”,鹰形目鹰科秃鹫亚科的肉食性猛禽,体长可达一百二十公分,翅展最长三百公分,以动物的腐肉为食。

野干:胡狼,又名豺狼、狐狼。犬科动物,生物分类上与狼较近而有狐的外表,脚长、犬齿弯曲,专门猎食细小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行动物。

擭:捕取。

胁肋:“胁”为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肋”即肋骨。

不饶益苦:没有利益、带来苦恼。

[对应经典]

 

(五一〇)[0135c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大目犍连与尊者勒叉那在耆阇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于晨朝时诣尊者大目犍连所,语尊者大目犍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见尊者大目犍连微笑,即问言:“尊者!若佛及佛声闻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尊者大目犍连言:“所问非时,且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

尊者大目犍连与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已,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犍连:“我今晨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微笑因缘,汝答我言所问非时,我今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屠羊的恶报尊者大目犍连语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身无皮,纯一肉段,乘空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号呼。我即思惟:‘如是众生得如是身,乃受如是不饶益苦。’”

佛告诸比丘:“善哉,比丘!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是众生,我亦见是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受不饶益苦。诸比丘!是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羊者,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余罪缘故,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无异,汝等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五一一)[0136a20]

如是我闻:

屠羊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犍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无皮,形如脯腊,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羊弟子,屠羊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续受斯罪。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无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脯腊:干肉,音“仆惜”。

[对应经典]

 

(五一二)[0136a28]

如是我闻:

堕胎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无皮,形如肉段,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自堕其胎,缘斯罪故,堕地狱中已百千岁,受无量苦,以余罪故,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无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子宫中发育至第三周的胎儿,在佛教的用词中也称为“肉段”,经中“举体无皮,形如肉段”是形容全身没有皮肤,就像尚未发育完成就被堕掉的胎儿。

过去世的恶心、恶行,感得饿鬼面目峥狞的恶形恶报。

(五一三)[0136b07]

如是我闻:

调象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犍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生毛,毛如大针,针皆火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调象士,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调象士,如是调马士、调牛士、好才人者,及诸种种苦切人者,亦复如是。

[校勘]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注解]

调象士:驯象师。

好才人者:喜欢杀人的人。“才”在这里通“裁”,杀的意思。

苦切:残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古代的调象士、调马士、调牛士,为了驯服难以调服的对象,会采取激烈的手段,造下许多伤害的恶业,甚至因为杀害那些无法驯服的对象,而造下杀业。有关于调象士及调马士的手段,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09经、卷三十三第923经,以及《中阿含经》卷五十二〈大品2〉第198经调御地经的叙述。

[进阶辨正]

(五一四)[0136b18]

如是我闻:

好乐战诤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犍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还割其体,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乐战诤,刀剑伤人,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大”字。

[注解]

[对应经典]

 

(五一五)[0136b27]

如是我闻:

猎师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犍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曾为猎师,射诸禽兽,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五一六)[0136c07]

如是我闻:

屠猪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生毛,毛如,毛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猪人,䂎杀群猪,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矛”,大正藏原为“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矛”。

[注解]

䂎:小支的矛,读音同“纂”。

[对应经典]

 

(五一七)[0136c16]

如是我闻:

爱砍人头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无头众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食,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断人头,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人头,捉头亦复如是。

[校勘]

“唼”,宋本作“[嚝-黄+建]”,元、明二本作“喋”。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唼:虫咬东西。读音同“煞”。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到本经为止,大目犍连所见的恶道众生,都是因为杀人或杀生,造下了恶业中最重的杀业,而曾经“百千岁堕地狱中”。自下一经开始所记载的其他恶道众生,他们所造的恶业虽然没有杀生那么严重,却也曾在“地狱中受无量苦”。

(五一八)[0136c26]

如是我闻:

卖假货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众生,阴卵,坐则上,行则肩担。……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王舍城作锻铜师,伪器欺人,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锻铜师,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监,亦复如是。

 

[注解]

阴卵:睾丸。

瓮:“瓮”的异体字,口小腹大,用以盛东西的器具。

踞:蹲。

锻铜师:锻造铜器的师傅。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锻铜师本身是正当的行业,但卖假货“伪器欺人”是恶业,而有恶报。

(五一九)[0137a07]

如是我闻:

渔夫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以铜铁罗网自缠其身,火常炽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捕鱼师,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捕鱼师,捕鸟、网兔,亦复如是。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不异”二字。

[注解]

 

(五二〇)[0137a16]

如是我闻:

占卜诈财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受无量苦。……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女人,转敕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此”,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此”。

“敕”,大正藏原为“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敕”。

[注解]

转敕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转动占卜用具、谕令鬼神进行占卜,欺骗迷惑他人,以求取财物。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占卜师若“欺妄惑人,以求财物”,因为妄语害人的恶因而会得恶报。

(五二一)[0137a25]

如是我闻:

占卜诈财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师,误惑多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二本无“佛住王舍城”五字,明本无“住王舍城”四字。

[注解]

 

(五二二)[0137b04]

如是我闻:

邪淫的恶报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身藏行,状如恐怖,举体被服,悉皆火然,还烧其身,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行他淫,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伛:驼背、背脊弯曲的。

[对应经典]

 

(五二三)[0137b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罗㮈[*]城乞食,于路中,尊者大目犍连思惟顾念,欣然微笑。

时,尊者勒叉那白尊者大目犍连言:“世尊及世尊弟子欣然微笑,必有因缘,何缘尊者今日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犍连语尊者勒叉那:“此非时问,且乞食,还诣世尊前,当问此事。”

时,俱入城乞食,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世尊,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犍连:“晨朝路中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瞋恚而污水洒比丘的恶报尊者大目犍连语尊者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脓坏,臭秽不净,乘虚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逐擭食,啼哭号呼,我念众生得如是身,受如是苦,一何痛哉!”

佛告诸比丘:“我亦见此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受苦。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女人,卖色自活。时,有比丘于迦叶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净心请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请,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净水洒比丘身,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宋、元、明三本无“国”字。

“此”,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此”。

[注解]

迦叶佛:过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直心受请:以自然直接的心,不疑有他,而接受供养。

[对应经典]

 

(五二四)[0137c09]

如是我闻:

瞋恚而燃油洒王身的恶报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火然,乘虚而行,啼哭号呼,受诸苦痛。……”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自在王第一夫人,与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然灯油洒王身上,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与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然灯油洒王身上:和国王相处时,因为愤怒,将燃烧的灯油洒到国王身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嫉妒个性的她以一锅炭火浇洒另一位妃子”。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五二五)[0137c19]

如是我闻:

憎嫉而试恼众僧的恶报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众生,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自在王师婆罗门,以憎嫉心,请迦叶佛声闻僧,以粪著饭下,试恼众僧,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迦叶”,巴利本作 Kassapa。

[注解]

憎嫉:厌恶妒嫉。

[对应经典]

 

[导读:恶有恶报]

如前面各经所述,以杀生为业的人会因为所造下的恶业堕于地狱中千百年,脱离地狱之后又会因为残余的业报,转生于饿鬼道继续受苦,整理如下表:

经号 恶因 恶果
508 屠牛 百千岁堕地狱中;从地狱出,身如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乘虚而行
509 屠牛 百千岁堕地狱中;筋骨相连,举身不净,臭秽可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极大苦痛,啼哭号呼
510 屠羊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身无皮,纯一肉段,乘空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511 屠羊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无皮,形如脯腊,乘虚而行
512 自堕其胎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无皮,形如肉段,乘虚而行
513 调象;调马;调牛;好才人;苦切人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生毛,毛如大针,针皆火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
514 好乐战诤,刀剑伤人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还割其体,痛彻骨髓
515 射诸禽兽 百千岁堕地狱中;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
516 屠猪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生毛,毛如䂎矛,毛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
517 好断人头 百千岁堕地狱中;无头,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
519 捕鱼;捕鸟;网兔 地狱中受无量苦;以铜铁罗网自缠其身,火常炽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乘虚而行


偷盗、邪淫、妄语为业的人,也会堕到地狱中受苦,之后转生饿鬼道继续受残余的业报:

经号 恶因 恶果
518 伪器欺人;斗秤欺人 地狱中受无量苦;阴卵如瓮,坐则踞上,行则肩担
520 转敕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 地狱中受无量苦;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
521 为卜占师,误惑多人,以求财物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
522 好行他淫 地狱中受无量苦;伛身藏行,状如恐怖,举体被服,悉皆火然,还烧其身,乘虚而行


有人表面上号称要供养僧众,或侍奉国王,却言行不一,而由其恶心感得恶报:

经号 恶因 恶果
523 以不清净心请比丘,瞋恚以不净水洒比丘身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脓坏,臭秽不净,乘虚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逐擭食,啼哭号呼
524 起瞋恚心,以然灯油洒王身上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火然,乘虚而行,啼哭号呼,受诸苦痛
525 以憎嫉心,请迦叶佛声闻僧,以粪著饭下,试恼众僧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


对僧团造恶业有特别严重的果报,以下几经即记录过去迦叶佛时犯戒的出家人,至今仍受恶报:

经号 恶因 恶果
526 不时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后乃分 地狱中受无量苦;头上有大铜镬,炽然满中,洋铜流灌身体,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527 次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果,持奉和尚 地狱中受无量苦;有炽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528 以斧破石蜜,供养众僧,著斧刃者,盗取食之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舌广长,见有利斧,炎火炽然,以斧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529 持石蜜[麸-夫+并]供养众僧,盗取二[麸-夫+并]著于掖下 地狱中受无量苦;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炽然旋转,还烧其身,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530 为众僧乞衣食,供僧之余,辄自受用 地狱中受无量苦;以炽然铁鍱以缠其身,衣被床卧悉皆热铁,炎火炽然,食热铁丸,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532 呵责诸比丘,让先住比丘悉皆舍去,客僧闻之亦复不来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舌长广,炽然铁钉以钉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533 恶口形名诸比丘,或言此是恶秃,此恶风法,此恶衣服,以彼恶口故,先住者去,未来不来 地狱中受无量苦;比丘之像,皆著铁鍱以为衣服,举体火然,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
534 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 同上


人生在世要避免以触恼其他众生为业,否则怎样对待其他众生,来世就会被怎样对待,例如:

经号 恶因 恶果
531 驾乘牛车以自生活 地狱中受无量苦;炽然铁车而驾其颈,拔其颈筋,及连四脚筋以勒其颈,行热铁地,乘虚而去,啼哭号呼


这些三恶道报不外乎是由于不行于八正道,而行于八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等等所造成,学佛人必须引以为戒。

(五二六)[0138a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头上有大铜,炽然满中,流灌身体,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所出家,为知事比丘,有檀越送油应付诸比丘。时,有众多客比丘,知事比丘不时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后乃分,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洋”,大正藏原为“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洋”。

[注解]

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

洋铜:融解而洋溢的铜浆。

知事:寺院中掌管各种庶务和杂事的人。又译为“维那”。

檀越: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客比丘:由别的地方来暂住的比丘。

[对应经典]

 

(五二七)[0138a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有炽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次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果,持奉和尚,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尚”。

[注解]

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和尚: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音译,又译为“和上”,义译为“亲教师”。

 

(五二八)[0138a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其舌广长,见有利斧,炎火炽然,以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以斧斫石蜜,供养众僧,著斧刃者,盗取食之,缘斯罪故,入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斧”,大正藏原为“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斧”。

“斫”,大正藏原为“𬬱”,宋本作“斧”,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斫”。

“斫”,大正藏原为“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斫”。

[注解]

斫:以刀斧砍削。读音同“浊”。

石蜜:以蔗糖和牛奶为主成分的坚硬糖块。

[读经拾得]

斧头上剩下的石蜜,偷吃了竟然因此下地狱,有这么严重吗?

石蜜在古代一些地方是高价品,而律中有载偷盗高价品的罪更重;另一方面,偷窃僧团物资的恶业甚大,远大于一般的偷盗,当引以为戒。

[进阶辨正]

(五二九)[0138b0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是大身众生,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炽然旋转,还烧其身,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持石蜜饼供养众僧,盗取二饼*著于腋下,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饼”,大正藏原为“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饼”。*

宋、元、明三本无“众”字。

“腋”,大正藏原为“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腋”。

[注解]

[读经拾得]

这几经所提到偷窃僧团物资的严重恶报,近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观众生业缘品3〉:“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CBETA, T13, no. 412, p. 780, a4-6)

(五三〇)[0138b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以炽然铁以缠其身,衣被床卧悉皆热铁,炎火炽然,食热铁丸,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为众僧乞衣食,供僧之余,辄自受用,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

[校勘]

“鍱”,大正藏原为“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鍱”。[*]

[注解]

鍱:薄铁皮。读音同“页”。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式叉摩那:准备受具足戒而仍在学法阶段的女性出家人。想受具足戒的沙弥尼,须先修学六法最少两年,学习比丘尼的戒行,考验是否能持守具足戒,之后才能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尼。又译为“式叉摩尼”。

沙弥尼: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并不是只有比丘、比丘尼才有可能对僧团造下堕地狱的恶业,如本经所提到:“如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大家都得警惕。

(五三一)[0138c01]

如是我闻:

工作不要造成其他众生的痛苦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炽然铁车而驾其颈,拔其颈筋,及连四脚筋以勒其颈,行热铁地,乘虚而去,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驾乘牛车以自生活,缘斯罪故,于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勒”,元、明二本作“鞅”。

[注解]

 

(五三二)[0138c1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其舌长广,炽然铁钉以钉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为摩摩帝,呵责诸比丘言:‘诸长老!汝等可去此处,俭薄不能相供,各随意去,求丰乐处,饶衣食所,衣、食、床卧、应病汤药,可得不乏。’先住比丘悉皆舍去,客僧闻之亦复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摩摩帝:为音译,义译为寺主,寺院的掌管者。

汝等可去此处,俭薄不能相供:你们可以离开这里,这里资源不够供给你们。

 

(五三三)[0138c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像,皆著铁鍱[*]以为衣服,举体火然,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作摩摩帝,恶口形名诸比丘,或言此是恶秃,此恶风法,此恶衣服,以彼恶口故,先住者去,未来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五三四)[0139a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作诸口舌,令不和合:说三道四、说人是非,让僧团不和谐。

[读经拾得]

以上各经记载比丘犯戒的地狱恶报之所以那么严重,可能有两个原因:

  1. 对僧团造恶业:例如偷盗僧物、破和合僧、恶口向僧众,这些都是大恶业,因为对象不是一般的凡夫,而是包括贤圣的僧团。
  2. 戒罪:受戒又犯戒,明知故犯,除了原先的恶业外,还要再加上犯戒的戒罪。

[导读:修习四念处;阿那律相应 (1/2)]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闻名。他的天眼通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他勤修四念处。

如同在前一卷的导读“住四念处,修七觉分”所探讨过的,修行四念处,是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

  1. 身念处(又作“身身观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2. 受念处(又作“受受观念处”):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觉知当下的感受是苦、乐、不苦不乐。
  3. 心念处(又作“心心观念处”):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觉知当下的心念是否有贪、瞋、痴、散乱等状态。
  4. 法念处(又作“法法观念处”):正念安住在诸法上,觉知五盖、七觉支等法,进一步则可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证知四圣谛。

其中“身身”、“受受”、“心心”、“法法”的重复,是用来表示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当下的实际状态。

佛陀曾说过一切法都可含摄在四念处中,因此四念处自然包含了各种的实作修法,例如:

一、身念处:身念处有很多种方法,每个人最适合的方法不同,但都着重在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以收摄心念,进一步则可以正念观察身体的本质。

  • 念身:随时觉知行、住、坐、卧时身体的姿势或动作,以收摄心念。例如走路时,觉知正在走路;站着时,觉知正在站着;改变姿势时,觉知正在改变姿势;这样能不被各种思绪牵着走,将心定锚在身体内,并进一步“正知”,而善摄根门。
  • 不净观:观察身体是由皮肤、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头组成的,而得知美丽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实是不净的。
  • 四界分别观:分别观察身体的构成成分如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和构成外在物质的成分并没有不同,其实身体中无我。
  • 死尸观:观察尸体的腐化过程,而能体会无常,并放下执著。
  • 观呼吸:将心念专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乱,例如觉知目前是吸气或呼气,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了了分明。然后觉知目前的吸气和呼气是长的还是短的,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了了分明。驾轻就熟后,更敏锐地觉知呼吸与全身,最后可觉知全身平静轻松。


二、受念处

  • 觉知当下的受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单纯地觉知是哪种受,发现受一直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我”在里面。


三、心念处

  • 觉知当下的心念是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乃至散乱等状态,客观地分析心念的变化、发现是无常的。


四、法念处

  • 觉知诸法,例如障碍修行的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助于觉悟的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进一步则可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证知四圣谛。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骤,皆一语带过,然而在实际修习时,通常反复再三练习一个步骤以至纯熟,初学时甚至需要以“天”计的较长久的时间,才进展到下一个步骤,不只是文义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现前地觉知。

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是从较粗显的层次渐进地导向较细致的层次。修习身念处,觉知身体的姿势、动作、器官、四大等状态或本质纯熟之后,可进一步觉知身体带来的苦、乐、不苦不乐等受,也就是受念处;在修习受念处纯熟之后,则可以更细致地觉知因为这些感受而带来的心念,是否有贪、瞋、痴、散乱等心念,也就是心念处;修习心念处纯熟时,则可及早发现妨碍修行的心念、培养资助修行的觉支,觉知诸法而体悟真理,也就是法念处。

卷二十四有更多关于四念处的说明,“阿那律相应”当中提到了一些重点,算是一个序幕。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535~536经及卷二十第537~545经,记录了阿那律尊者的说法,也记载到阿那律尊者常向大家说修习四念处的好处。

(五三五)[0139a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松林精舍。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时,尊者阿那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灭苦恼,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于四念处远离者,于贤圣法远离;于贤圣法远离者,于圣道远离;圣道远离者,于甘露法远离;甘露法远离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于圣法信乐;圣法信乐者,于圣道信乐;圣道信乐者,于甘露法信乐;甘露法信乐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以神通力于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没,至舍卫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现,语阿那律言:“信乐四念处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令众生清净,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于四念处不乐者,于贤圣法不乐;圣法不乐者,于圣道不乐;不乐圣道者,于甘露法亦不乐;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乐贤圣法;乐贤圣法者,乐于圣道;乐圣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耶?”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揵连言:“如是,如是,尊者!”

大目犍连语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为乐四念处?”

“尊者大目犍连!怎样叫做乐四念处若比丘身身观念处,心缘身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如是,受、心、法念处,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尊者大目犍连!是名比丘乐四念处。”

时,尊者大目犍连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从舍卫国松林[*]精舍没,还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校勘]

“阿那律”,巴利本作 Anuruddha。

“林”,宋本作“材”。[*]

“灭苦恼”,大正藏原为“恼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灭苦恼”。

“四念处”,巴利本作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没”,大正藏原为“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没”。

[注解]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陀”。

松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内的一栋建筑。

跋祇: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都是毘舍离。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种族名。又译为跋耆、拔耆、跋阇。

失收摩罗山:地名,山下有许多村落。其中“失收摩罗”是鳄鱼的音译。又译为尸收摩罗山、设首婆罗山。

恐怖稠林禽兽之处:阴森的茂密森林中有许多野兽的地方。又译为“鹿野深林”、“鬼林鹿园”。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真如法:不变的真理。其中“真”是指真理、真谛,“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变。又译为“如实法”。

身身观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甘露法:用甘露(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又作甘露法门、甘露门。

心缘身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心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而稳定地调教驯伏(贪欲)、停止熄灭(烦恼)、安宁平静,一心一意地精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如其像三昧正受:如雕像般不动而入禅定。

[对应经典]

 

(五三六)[0139b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犍连问尊者阿那律:“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言:“什么叫做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若比丘于内身起厌离想,于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念、正知。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时,尊者大目犍连即入三昧,从舍卫国松林[*]精舍入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伸臂顷,还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住处。

[注解]

内身:自身以内。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为他人、也有解为身外的物理世界(也如自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

内外身:自身以内及以外(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受:自身的感受。

外受:他人的感受。

内外受:自身及他人的感受(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心:自己的心念。

外心:他人的心念。

内外心:自己及他人的心念(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法:自己的诸法。

外法:他人的诸法。

内外法:自己及他人的诸法(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

四念处有各个次第,不光是字面上的“观身不净”等,到后来是“厌离不厌离俱舍”。

起厌离想是为了对治贪,起不厌离想是为了对治瞋,厌离不厌离俱舍想则对治痴,也可参考卷十一第282经,或是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第144经底甘陀经的解说。

基于这个原理也有各种实作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五十九〈例品4〉第251经第一得经中所说的八除处(八胜处)的次第,或是在《禅秘要法经》中,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三种反复地运用,都是基于本经所说四念处的原理。

  • 内、外、内外

本经中提到身念处在观察“内身”后,可以观察“外身、内外身”;受念处在观察“内受”后,可以观察“外受、内外受”;心念处和法念处也是如此。

这是说四念处的修习是先观察自己、再观察他人或外界。

然而《阿含经》中没有详细的定义“外身、内外身”乃至“外法、内外法”,论典大多主张四念处的“外”是指“他人”,“内外”则是对观察的对象作如实的理解,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以念住“外身”为例,可以观察他人的身体甚至自身以外一切的色,例如就修习“不净观”来说,观察他人的身体也是“不净”的;就修习“四界分别观”来说,观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构成的。觉知“内外身”则已不计较是身内还是身外,不是由自我中心来区分,而是客观地观察物理世界的本质、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有禅定能力的人可借由禅定而觉知,尚没有禅定能力的人,则依据科学也能理解身体和外界的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7:0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28990364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