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婆耆舍尊者;婆耆舍相应 (2/2)]

婆耆舍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

《杂阿含经》“婆耆舍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卷四十五第1208~1221经和本卷第993~994经,收录有婆耆舍尊者所作诗偈的经文。

从这些记载也可见到婆耆舍尊者的修学历程,从赞佛、赞僧,到观察自己的心念并舍去恶念,乃至亲自证得三明,甚至第994经记载他圆寂前也不忘说偈赞佛,不愧是佛陀称赞能造偈颂的诗人兼修行人。

(九九三)[0259a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谓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揵连、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亿耳、尊者陀罗骠摩罗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罗迦毘诃利、尊者富楼、尊者分陀檀尼迦。如此及余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各各说偈叹诸上座比丘。”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说偈言:

念僧上上座比丘,  已断诸贪欲,
 超过诸世间,  一切之积聚
 深智少言说,  勇猛勤方便
 道德净明显,  我今稽首礼。
 已伏诸魔怨,  远离于群聚,
 不为五欲缚,  常习于空闲
 清虚而寡欲,  我今稽首礼。
 遮罗延胜族,  禅思不放逸,
 内心乐正受,  清净离尘秽,
 辩慧显深义,  是故稽首礼。
 所得神通慧,  超诸神通力,
 六神通众中,  自在无所畏,
 神通最胜故,  是故稽首礼。
 于大千世界,  五道诸趣生,
 乃至于梵世,  人天优劣想,
 净天眼悉见,  是故稽首礼。
 精勤方便力,  断除诸爱集
 坏裂生死网,  心常乐正法,
 离诸悕望想,  超度于彼岸,
 清净无尘秽,  是故稽首礼。
 永离诸恐畏,  无依离财物,
 知足度疑惑,  伏诸魔怨敌,
 身念观清净,  是故稽首礼。
 无有诸世间,  烦恼棘刺林,
 结缚使永除,  三有因缘断,
 精练灭诸垢,  究竟明显现,
 于林离林去,  是故稽首礼。
 无舍宅所依,  幻伪痴恚灭,
 调伏诸爱喜,  出一切见处
 清净无瑕秽,  是故稽首礼。
 其心自在转,  坚固不倾动,
 智慧大德力,  难伏魔能伏,
 断除无明结,  是故稽首礼。
 念佛大人离暗冥,  寂灭牟尼尊。
 正法离垢过,  光明自显照,
 照一切世界,  是故名为佛。
 地神虚空天,  三十三天子,
 光明悉映障,  是故名为佛。
 度生死有边,  超逾越群众
 柔弱善调伏,  正觉第一觉。
 断一切结缚,  伏一切异道,
 降一切魔怨,  得无上正觉。
 离尘灭诸垢,  是故稽首礼。”

尊者婆耆舍偈赞叹时,诸比丘闻其所说,皆大欢喜。

[校勘]

“楼”,大正藏原为“留”,今依元、明二本改作“楼”。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魔”,圣本作“摩”。

“正”,圣本作“政”。

[注解]

阿若憍陈如:比丘名,以“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闻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又译为“阿若拘邻”。

摩诃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摩诃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大迦叶”。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出家后精勤苦行,却一直未证果,因此萌生还俗的念头。佛陀以弹琴为喻,说明修行不可太缓、也不可太急,二十亿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罗汉。详见《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音译为“输屡那”。

陀罗骠摩罗子:比丘名,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赞他“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安造房室,与招提僧”第一。又译作“陀骠摩罗子”、“陀骠”、“陀罗婆摩罗”、“陀罗婆摩罗”、“小陀罗婆摩罗”。

婆那迦婆娑:比丘名,以“居处岩峻,游止山泽”第一闻名。又译为“婆那伽婆蹉”。

耶舍舍罗迦毘诃利:比丘名。又译为“耶舍赊罗俱毘诃”、“耶舍行筹”。

富楼那:比丘名,以通达经义、长于辩才闻名,被誉为“说法第一”。又译为“富留那”。

婆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佛陀称赞他“能造偈颂叹如来德”、“言论辩了而无疑滞”第一。又译作“婆耆奢”、“鹏耆舍”、“傍耆舍”。

超过诸世间,一切之积聚:超越了一切的五阴,“阴”即“积聚”的意思。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弃舍诸积聚”。

遮罗延:为音译,义译作“庶察”,广泛明辨的。

胜族:贵族。

禅思:禅定。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又译为“六通”。

五道: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六道”中阿修罗道散布于其余道中,因此经中有时说“六道”、有时说“五道”。

梵世:色界初禅天的统称,由上而下可分为: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爱集:贪爱的集起。

悕望:同“希望”。

身念观清净:修习身念处而让心念清净。

于林离林去:处于丛林但已舍离了丛林,指不染著、不起烦恼。

爱喜:贪爱。

出一切见处:超越一切见得到的地方,指超越世间。也可解为超越六见处、超越四识住等。

地神:行走于地面的神祇。

虚空天:飞行于空中的神祇。

光明悉映障:(天人的)光明相对于佛陀都黯淡了。

度生死有边:度过生死之海,抵达岸边。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善逝”,即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

超逾越群众:至高无上,超越所有众生。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无上士”,即至高无上的人。

柔弱善调伏:善于调御柔弱的众生,让他们勇健修行。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调御丈夫”,即能调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让他们修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念僧和念佛的方法,《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0经记载为:

  • 念僧:忆念圣众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恭敬供养。……
  •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婆耆舍尊者的诵偈也包含了这些项目。

[进阶辨正]

(九九四)[0259c0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尊者富邻尼为看病人,供给供养。

时,尊者婆耆舍语尊者富邻尼言:“汝往诣世尊所,持我语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自安乐住不?’复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欲求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诣世尊。善哉,世尊!愿往至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时,尊者富邻尼即受其语,往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愿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能奉见。善哉,世尊!愿往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为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尊者富邻尼知佛许已,即从坐起,礼佛足而去。

世尊晡时从禅起,往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遥见世尊,凭床欲起。

尔时,世尊见尊者婆耆舍凭床欲起,语言:“婆耆舍!莫自轻动。”世尊即坐,问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为增为损?……”

如前焰摩迦修多罗广说,乃至“我所苦患,转觉其增,不觉其损。”

佛告婆耆舍:“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婆耆舍白佛言:“我过去眼识于色,心不顾念,于未来色不欣想,于现在色不着。我过去、未来、现在眼识于色,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着、不污、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识,过去于法,心不顾念,未来不欣,现在不着。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念欲爱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唯愿世尊今日最后饶益于我,听我说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时。”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而说偈言: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礼,
 于一切诸法,  悉皆得解脱。
 善解诸法相,  深信乐正法,
 世尊等正觉,  世尊为大师。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灭除一切使,  自度群生类。
 世尊于世间,  诸法悉觉知,
 世间悉无有,  知法过佛者。
 于诸天人中,  亦无与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进。
 稽首士之上,  拔诸爱欲刺,
 我今是最后,  得见于世尊。
 稽首日种尊,  暮当般涅槃,
 正智系正念,  于此朽坏身。
 余势之所起,  从今夜永灭
 三界不复染,  入无余涅槃。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于今悉永断。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于今悉已知。
 若内及与外,  苦乐等诸受,
 于受无所著,  正智正系心。
 于初中最后,  诸聚无障碍
 诸聚既已断,  了知受无余

 明见真实者,  说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余空无洲依,  唯畏恐怖劫,
 当知大仙人,  乃复出于世

 安慰诸天人,  开眼离尘冥,
 示悟诸众生,  令觉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越苦之寂灭,
 贤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槃。
 世间难得者,  现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说于正法。
 随己之所欲,  离垢求清净,
 专修其己利,  勿令空无果。
 空过则生忧,  邻于地狱苦
 于所说正法,  不乐不欲受。
 当久处生死,  轮回息无期,
 长夜怀忧恼,  如商人失财。
 我今众庆集,  无复生老死,
 轮回悉已断,  不复重受生。
 爱识河水流,  于今悉枯竭,
 已拔阴根本,  连锁不相续。
 供养大师毕,  所作者已作,
 重担悉已舍,  有流悉已断。
 不复乐受生,  亦无死可恶,
 正智正系念,  唯待终时至。
 念空野龙象,  六十雄猛狩
 一旦免枷锁,  逸乐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  大师口生子
 厌舍于徒众,  正念待时至。
 今告于汝等,  诸来集会者,
 听我最后偈,  其义所饶益。
 生者悉归灭,  诸行无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
 是故强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观察有恐怖,  随顺牟尼道,
 速尽此苦阴,  勿复增轮转。”

佛口所生子,叹说此偈已,长辞于大众,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说此无上偈。尊者婆耆舍,如来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说此无上偈,然后般涅槃,一切当敬礼。

[校勘]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爱”,宋、元、明、圣四本作“爱念”。

“智”,圣本作“知”。

“碍”,圣本作“阂”。

“受”,宋、元、明、圣四本作“爱”。

“越”,大正藏原为“超”,今依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越”。

“过”,宋本作“遇”。

“邻”,圣本作“怜”。

“恼”,宋、元、明三本作“悔”。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宋、圣二本改作“狩”。

[注解]

疾病困笃:病势沉重。又作“病笃”。

焰摩迦修多罗:疑为“叉摩修多罗”的讹误。叉摩修多罗为《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当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时,比以下情况还痛苦 1) 头被绳索网住大力绞杀时的头痛 2) 牛被屠夫剖腹割取内脏时的腹痛 3) 两手被从两边捉住以将身体悬挂在火上烧烤时两脚的焚烧痛苦。

顾念:爱顾、眷念。

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终止了对于色的贪、欲、爱、乐、惦记,而无欲、熄灭、终了、止息、舍离、解脱。

正身端坐:端正身体而坐。

系念在前:专注于当下。

使:烦恼。烦恼能驱使人,因此又称“使”。

日种: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话传说释迦族的远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后甘蔗经过日晒裂开而出生,因此称为“日种”、“甘蔗种”。音译为“瞿昙”。

余势之所起,从今夜永灭:剩余的轮回势力,从今晚就永远灭除了。意指入无余涅槃。

于初中最后,诸聚无障碍,诸聚既已断,了知受无余:对于开始、中间、结束的(受)蕴都没有障碍、没有执著,所有(受)蕴的执著既然断除了,也就完全彻底地了知受了。按:婆耆舍尊者受到极重的病苦,前几句及这句是描述他对于包含苦受在内的各种受,都已不执著,舍断而彻底地了知。

明见真实者,说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余空无洲依,唯畏恐怖劫,当知大仙人,乃复出于世:过去九十一劫中,只有过去第九十一劫、过去第三十一劫、现在贤劫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余都无佛,而成为众生沉沦生死没有依靠、让人只觉得恐怖的劫,还好现在佛陀已出世了。

空过则生忧,邻于地狱苦:虚度光阴的话则会有忧悲苦恼,和地狱之苦也不远了。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续。“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念空野龙象,六十雄猛狩,一旦免枷锁,逸乐山林中:惦记着空旷山野的大象,虽然被六十位雄壮的猎人合力狩猎围捕上了枷锁,只要有朝一日逃脱了枷锁,就会回到山林中过着闲适快乐的生活。其中“龙象”是梵文及巴利文Nāga为龙及象的合称,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经中常以龙象比喻佛或阿罗汉。

大师口生子:依佛陀口说的法修行,而出生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佛弟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过去七佛只出现在过去九十一劫的其中三劫,其他劫并无佛出世

本经提到过去九十一劫中,只有过去第九十一劫、过去第三十一劫、现在贤劫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余都无佛。

这和其他各经所述是一致的,例如《长阿含经》卷一第1经大本经:“过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即于彼劫中,毘舍如来出。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减。”

  • 真正的供养

本经提到:“供养大师毕,所作者已作。”呼应了《长阿含经》卷三第2经游行经所说:“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真正的供养如来,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听闻信受并修行佛法。

所有供养中的第一名,则是能于“阴界入无我”:于五“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如实知无我,乃至证得涅槃。

[进阶辨正]

[导读:诸天相应 (1/4)]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本卷第995~1022经、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卷四十九第1294~1318经,是和诸天众有关的经文。《杂阿含经》后半段这些有大量偈子的内容,相当于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有偈篇”,也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第一篇,因此虽然内容看似较不具组织,却深受南传学人重视。

天界不是仍在六道中吗?那佛陀和天人的问答有什么重要性?

因为佛陀说法是有次第性的,先谈如何做个好人,才能谈如何做个圣人:佛陀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说“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本卷的内容,大致也是这样的次序,先说持戒、布施,而能升天,才说如何能进一步解脱,并解说是什么让人不得解脱?什么能让人解脱?

且看佛陀与诸天子的问答,将做好人到成圣人的次第,一一为我们显露出来。

(九九五)[0260c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清净的修行人气色好时,彼天子而说偈问佛:

阿练若比丘,  住于空闲处
 寂静修梵行,  于一坐而食
 以何因缘故,  颜色特鲜明。”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于过去无忧,  未来不欣乐,
 现在随所得,  正智系念持
 饭食系念故,  颜色常鲜泽。
 未来心驰想,  过去追忧悔,
 愚痴火自煎,  如雹断生草。”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特”,宋本作“持”。

“雹”,宋本作“暴”。

[注解]

阿练若比丘:离开聚落,寂静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练若”指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

一坐而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不会再吃更多东西,这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颜色特鲜明:容貌气色特别鲜亮明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颜色极和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颜色、外表明亮洁净”。

正智系念持:有正智地保持心念系于当下。

饭食系念:吃饭时如理省察而不贪著,知足、不过量。详见《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卷四十二第1150经

如雹断生草:有如被天降冰雹所切断的新生的草,指断除了对未来的贪求、对过去的追悔,和愚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如新生茅苇,剪之置日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被割断的绿芦苇”。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好久不见如此的修行人,达到了完全的涅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清净的修行人气色特别好

天人提到清净的修行人“颜色特鲜明”,气色特别好,也可以说清净修行有打从心底美容的效果。

《佛说八大人觉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陷入欲求或掉悔等五盖,容易令人疲劳枯槁。相对地,清净修行能自然产生喜乐(七觉支中的喜觉支),让人身心安康。

  • “忏悔”与“不忧悔”

本经表示圣人不会“过去追忧悔”,打坐时“掉悔”也是五盖之一,但佛教又强调修行人应常惭愧、忏悔,这是否有冲突呢?

其实这是修行的先后次第,并没有冲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等经都记载学佛要从惭愧开始,忏悔得清净后即不再犯戒,不犯戒且有正念正知,自然也就能去除导致打坐时追悔的过去事了。

  • 跋地罗帝偈

本经所述可与《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13〉第165经温泉林天经的“跋地罗帝偈”相对照: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学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进阶辨正]

(九九六)[0261a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欲起憍慢,  善自调其心,
 未曾修寂默,  亦不入正受
 处林而放逸,  不度死彼岸。”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已离于憍慢,  心常入正受,
 明智善分别,  解脱一切缚,
 独一处闲林,  其心不放逸,
 于彼死魔怨,  疾得度彼岸。”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本经提到的“正受”即“定学”,“明智善分别,解脱一切缚”即“慧学”。

前一经的“饭食系念”则可算是善摄根门的一部分,善摄根门才能持戒清净,成就“戒学”。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心不驰骋才能安定,进一步修习禅定,甚至开启智慧,所以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导读:布施、持戒,得以生天]

如法布施及持戒得以往生欲界天,布施的发心愈清净、福报愈大者,往生愈高的欲界天。(至于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则还须要禅定的工夫。)

第997至1000经即教导我们如法布施:

  • 997:布施、持戒得生天。
  • 998:财施、法施的举例。
  • 999:净信心、清净施。
  • 1000:所修功德利益来世。

(九九七)[0261a3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昼夜,  功德常增长?
 云何得生天,  唯愿为解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种植园果故,  林树荫清凉,
 桥船以济度,  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  客舍给行旅,
 如此之功德,  日夜常增长,
 如法戒具足,  缘斯得生天。”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果”,宋、元二本作“菓”。

[注解]

福德舍:供应旅人及贫人的宿舍。

如法戒具足:如法地持戒清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升天的基础在于止恶行善,持戒能够止恶,布施则为一种善行,因此布施、持戒得以生天。

本经提到种树护林有功德,符合现今环保与减碳的潮流。种这些树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让后人乘凉。本经提到的造井、造桥、建福德舍,也都是基于善心的无私善行,才能有升天的功德。

同样是造井,如果违法挖井给鱼塭抽地下水,为了私利而导致地层下陷,贻害他人,则是造作恶业。

不管是种树、造井、造桥、建福德舍,都是舍去自己能用以长年生财的资源而布施给大众,能持续地日日嘉惠众生,或许因此而说这样的布施可日夜增长功德。

(九九八)[0261b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施何得大力?  施何得妙色?
 施何得安乐?  施何得明目?
 修习何等施,  名曰一切施?
 今启问世尊,  愿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种瓜得瓜施食得大力,  施衣得妙色,
 施乘得安乐,  施灯得明目,
 虚馆以待宾,  是名一切施,
 以法而彼,  是则施甘露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施乘:施与交通工具(例如车、船)以便利路人通行。例如在河边造桥或设船,方便渡河。

虚馆以待宾:空下房舍以免费招待客人住宿。

诲:教导;明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布施食物能让人身体有力气,果报则是有大力。

布施衣服能庄严衣不蔽体的人,果报是身相庄严。

布施车船能让人安全舒适地往返,果报是得到安乐。

布施灯明能让人半夜还看得清楚,果报是眼睛明亮。

布施舍宅能让人有安身的根据地,因此可称一切施。

然而真正在一切的层面给人帮助的,是教人佛法,助人解脱而了生死。

以上所列举的布施,包括“财施”及“法施”。要获得怎么样的果报,要先做那么样的布施。

(九九九)[0261c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悉鞞梨,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诸天及世人,  于食悉欣乐,
 颇有诸世间,  福乐自随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清净施的福报如影随行净信心惠施,  此世及后世,
 随其所至处,  福报常影随。
 是故当舍,  行无垢惠施
 施已心欢喜,  此世他世受。”

时,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

“净信心惠施,  此世及他世,
 随其所至处,  福报常影随。
 是故当舍悭,  行无垢惠施,
 施已心欢喜,  此世他世受。”

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过去世时曾为国王,名悉鞞梨,于四城门普施为福,于其城内有四交道,亦于其中布施作福。

“时,有第一夫人来语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无力修诸福业。’我时告言:‘城东门外布施作福悉皆属汝。’时,诸王子复来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我今愿得依于大王少作功德。’我时答言:‘城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时,有大臣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愿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时告言:‘城西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时,诸将士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无力能修福业,愿依大王得有所作。’我时答言:‘城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国中庶民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诸将悉皆共之,唯我无力不能修福,愿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时答言:‘于其城内四交道头所作施福悉属汝等。’尔时,国王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于兹则断

“时,我所使诸作福者,还至我所,为我作礼而白我言:‘大王当知,诸修福处,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及诸庶民各据其处,行施作福,大王所施于兹则断。’我时答言:‘善男子!诸方边国岁输财物应入我者,分半入库,分其半分,即于彼处惠施作福。’彼闻教旨,往诣边国,集诸财物,半送于库,半留于彼惠施作福。

“我先长夜如是惠施作福,长夜常得可爱、可念、可意福报,常受快乐,无有穷极。以斯福业及福果福报,悉皆入于大功德聚数。譬如五大河合为一流,所谓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酰。如是五河合为一流,无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万亿斗斛之数。彼大河水得为大水聚数,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功德报不可称量,悉得入于大功德聚数。”

尔时,悉鞞梨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悉鞞梨”,巴利本作 Serī。

“说”,圣本作“以”。

“语”,宋、元、明、圣四本作“诣”。

“城北”,圣本作“北城”。

宋、元、明、圣四本无“王子”二字。

圣本无“往”字。

[注解]

颇有诸世间,福乐自随逐:世间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福报、安乐自动追随着我们?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给人。又译为“布施”。

悭:吝啬。

无垢惠施:清净的布施,指动机中没有贪、瞋、痴、慢、疑等烦恼的布施。

四交道:十字路口。

于兹则断:到此为止,指先前国王在四城门和十字路口的布施,因为都让给其他人负责,就不再由国王负责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断于王施,兼竭库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现在无陛下的任何布施被施与”。

耶蒲那:五大河(恒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为恒河的最大支流。又译为“耶符那”、“耶扶那”、“耶菩那”、“摇尤那”。

萨罗由: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译为“萨罗游”、“萨罗㳛”、“舍牢浮”。

伊罗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译为“阿夷罗婆提”。

摩酰: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译为“摩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强调要以净信心、舍悭(离贪)、无垢(清净)布施,那么所获得的福报如影随行,能从此世带至后世。

卷四十八第1291经也表示行善所得的福报,无论火灾、风灾、水灾、盗贼,都抢不走。

[进阶辨正]

(一〇〇〇)[0262b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皆悉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能为,  远游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  居家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  通财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  后世善知识?”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导师,  游行善知识,
 贞祥贤良妻,  居家善知识,
 宗亲相习近,  通财善知识,
 自所修功德,  后世善知识。”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贞祥贤良妻:贤慧且性情温和的妻子

宗亲相习近:“宗亲”指亲戚,“相习近”为性情相投的朋友;和自己相熟亲近的人。

[对应经典]

 

[导读:布施之后]

布施能让人生天,但单靠布施仍无法解脱。如同先前提到的,佛陀在说完“生天之论”后,会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这些就是本卷自1001经开始所提到的一些重点。

虽然前面几经都赞叹布施,第1001经至1003经中佛陀教导如何超越布施:

  • 1001:作功德(布施)是不够的,断贪爱、证涅槃才能解脱老病死。
  • 1002:断五、舍五、修五、超越五,而能解脱。
  • 1003:持五戒、去五盖、证五分法身,而能觉悟。


自1004经开始则分析是什么让人不得解脱?什么能让人解脱?

  • 1004: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
  • 1005:业为众生依。
  • 1006:光明无过慧。
  • 1007:正觉最尊贵。
  • 1008:三明及三宝最上,六入处因缘是世间。
  • 1009:心制御世间。

(一〇〇一)[0262b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冥运持命去, 故令人短寿,
 为老所侵迫,  而无救护者。
 睹斯老病死,  令人大恐怖,
 唯作诸功德,  乐往至乐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冥运持命去,  故令人短寿,
 为老所侵迫,  而无救护者。
 观此有余过,  令人大恐怖,
 当断世贪爱,  无余涅槃乐。”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往”,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注解]

冥运:隐讳不明的天地运作之理,因果业报的机制。 (大唐西域记卷二:夫其俗也,性虽狷急,志甚贞质,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惧冥运之罪,轻生事之业,诡谲不行,盟誓为信,政教尚质,风俗犹和。--Boris)

有余:还有余留的,这里特指还有余留的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如何“无有恐怖”

本经提到,“老病死”令人心生大恐怖。然而世界上恐怖的事还不只如此。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58经提到“无母子畏”,就是能让母子永不能相见,而令人畏惧的事情;而“八正道”能断老、病、死三种无母子畏。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70经则提到“不活(活不下去)、恶名、众中(面对群众胆怯)、死、恶趣(堕落三恶道)”等五恐怖,若成就“觉力(觉悟的力量)、精进力、无罪力(身口意清净无罪的力量)、摄力(四摄法与人为善的感召力)”等四力,则能离此五恐怖。

而《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45经则说,若圣戒成就,能离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五种恶报,则“五恐怖怨对休息”。

(一〇〇二)[0262c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断除于几法,  几法应弃舍,
 而复于几法,  增上方便修,
 几聚应超越,  比丘度。”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除五、舍五,  增修于五根,
 超越五和合,  比丘度流渊。”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驶”,大正藏原为“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驶”。

[注解]

驶流:湍急的水流。

断除五、舍五:断除五下分结、舍断五上分结。

超越五和合:超越五阴的和合运作,也就是认清五阴有无常、苦、空、非我的本质,远离贪爱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文中好几个五,各自有其譬喻:

应该切断五、应该舍断五: 能断于五盖,弃舍于五欲。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个人必须切断五,舍断五”(One must cut off five, abandon five),并引注释书的解说,“切断五”指“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舍断五”指“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应该再修习五: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且必须更进一步开发五”(And must develop a further five),并引注释书的解说,“修习五”指“修习五超常根(the five spiritual faculties,信、活力(精进)、念、定、慧)”。

越过五染著: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克服五羁绊”(has surmounted five ties),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里的“五羁绊”是指“贪、瞋、痴、慢、见”。

各注释书的说法可见 Ken Su 所述:

菩提比丘引‘觉音论师注’:[‘断除五’为断除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杨郁文老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注为五盖:‘贪、瞋、睡眠、掉举、疑’。菩提比丘引‘觉音论师注’:[‘舍弃五’为舍弃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掉举、无明’。杨郁文老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注为五欲:对‘色、声、香、味、触’的贪欲。‘增修五’均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提比丘引‘觉音论师注’:‘超越五’指的是五结:‘lust 贪结、hatred 恚结、delusion痴结、conceit慢结、view邪见结’。杨郁文老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注:‘超越五’指的是五结:‘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渡过瀑流’指的是‘四流:欲流(kamogha, 对五欲的欲贪),有流(bhavogha, 对色界与无色界的欲贪),见流(ditthogha, 执著于六十二见),无明流(avijjogha, 不如实知四圣谛)。’

出处断五舍五修五超越五
《别译杂阿含经》第140经 五盖 五欲 五根 五分法
《别译杂阿含经》第311经 五欲受阴 五盖 五根 五分身
《尊婆须蜜论》卷十 五盖 五下分结 五根 五上分结
觉音论师注释书 五下分结 五上分结 五根 五结

(一〇〇三)[0262c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几人于觉眠?  几人于眠觉
 几人取尘垢?  几人得清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人取于垢,  五人得清净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觉眠:昏沉的醒著;形容无明(如造作五恶)的活着。

眠觉:清醒的睡着;形容行为端正清明(如守五戒)。

五人于觉眠,五人于眠觉,五人取于垢,五人得清净:造五恶者为觉 眠,持五戒者为眠觉;为五盖覆蔽者取尘垢,五分身(戒身、定身、慧 身、解脱身、解脱知见)圆满者得清净。 (大乘义章卷十:五分身者。所谓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其五也。) --Boris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参见《别译杂阿含经》:“若持五戒者,虽睡名为寤。若造五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即违反五戒)者,虽寤名为睡。若为五盖覆,名为染尘垢。无学五分身,清净离尘垢。”

(一〇〇四)[0263a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母子更相喜,  牛主乐其牛
 众生乐有余,  无乐无余者。”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母子更相忧,  牛主忧其牛
 有余众生忧,  无余则无忧。”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母子更相喜,牛主乐其牛:母子因为彼此而快乐,牛主也因为牛而快乐。这里形容我所因拥有所带来的快乐。例如母亲抱着婴儿,双方因为感到幸福与安全而欢喜。

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母子因为彼此而有烦恼忧虑,而牛也同样会给牛主带来烦恼忧虑。相较于前一句因为我所而带来的欢喜,这里描述我所因无常也会带来烦恼忧虑。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喜乐与烦恼相生

本经中天子赞颂世俗的喜乐,而佛陀则认为世俗的喜乐常与忧恼相生,例如: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85经:“烦恼生欢喜,喜亦生烦恼。”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3经:“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

  • 母子相忧

本经提到“母子更相忧”,可对照《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58经中的两种“无母子畏”,也就是能让母子永无相见之日,所以令人畏惧的事情:

  1. 凡夫版的无母子畏:刀兵灾、水灾、火灾。(其实这都还算“有母子畏”,因为灾难之后,母子还是可能有相见的一天。)
  2. 修行版的无母子畏:老、病、死。

(一〇〇五)[0263a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之物,  何名第一伴,
 以何而活命,  众生何处依。”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田宅众生有,  贤妻第一伴,
 饮食已存命,  业为众生依。”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业为众生依:众生依着业力流转五道。

[对应经典]

 

(一〇〇六)[0263b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所爱无过子,  财无贵于牛,
 光明无过日,  萨罗无过海。”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无过于己,  财无过于谷,
 光明无过慧,  萨罗无过见。”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萨罗”,巴利本作 Samudda。

[注解]

萨罗无过见:溪流、池水都没有比“见解”来得大的。经上常以大海、洪流比喻生死轮回,此处或可解读为没有比造成生死轮回的邪见更大的溪流、池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雨为第一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雨为最上湖”。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本经说‘光明无过慧’,智慧的光明看得到吗?”

光明的作用是消除黑暗不可视、被迷障的地方,智慧的功用其实也是消除迷障。

[进阶辨正]

(一〇〇七)[0263b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刹利两足尊,  牛四足胜,
 童英为上妻,  贵生为上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觉两足尊,  生马四足胜,
 顺夫为贤妻,  漏尽子之上。”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佛”,大正藏原为“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佛”。

“刹利”,巴利本作 Khattiya。

“犎”,大正藏原为“𭷟”,,圣本作“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犎”。[*]

[注解]

犎:读音同“封”,古代一种背上肉隆起像骆驼的野牛,可日行三百余里。( 犎牛:古代一种背上肉隆起像骆驼的野牛。《尔雅.释畜》“犦牛”句下晋.郭璞.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

童英:处女。

贵生:⻑子。

生马:有活力的好马,此处和犎牛比,更适合驾乘。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善乘”。(#926 也有“生马”一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曾听说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阶级者,为何此经中天人说‘刹利两足尊’?”

印度在不同时代的种性分类及排行不太相同,刹帝利是王族的种性,相当有权势,从经中来看刹帝利不一定较婆罗门阶级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位天子因为佛陀为刹帝利种性,因此称赞刹帝利种性,但佛陀的回答则表示“正觉”才是重点,种姓并不构成两足尊的条件。

在卷四十四第1190经中:“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绝妙色身,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于诸种姓中,刹利两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胜!’”(CBETA, T02, no. 99, p. 322, c5-9) 该经中“刹利两足尊”只是形容佛陀,而不是指刹帝利种性有特别优越,佛陀就没有反对,而回答“如是”。

(一〇〇八)[0263c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从地起众生,  何者为最胜?
 于空堕落者,  复以何胜上?
 凡所祈请处,  何者最第一?
 于诸言语中,  何者为上辩?”

时,有一天子本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习故,即便说偈答彼天子:

“五谷从地生,  是则为最胜,
 种子于空中,  落地为最胜。
 犎[*]牛资养人,  是则依中胜,
 爱子有所说,  是则言中胜。”

彼发问天子语答者言:“我不问汝,何故多言轻躁妄说,我自说偈问世尊言:

“从地起众生,  何者为最胜?
 于空堕地者,  复以何为胜?
 凡所祈请处,  何者为最胜?
 于诸言语中,  何者为上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从下踊出者,  三明为最上,
 从空流下者,  三明亦第一,
 贤圣弟子僧,  是师依之上,
 如来之所说,  诸说之最辩。”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世间几法起?  几法相顺可?
 世几法取爱?  世几法损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  世六法顺可,
 世六法取爱,  世六法损减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宋、元、明、圣四本无“子”字。

[注解]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顺可,世六法取爱,世六法损减: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六爱(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生世间,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能和合,六爱能得有,六情(即“六根”的旧译)生诸苦。”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天人能忆念自己的前世

天人能忆念自己的前世,但在贪著于享天福后则可能忘失前世。经上即记载了一些天人记得前世的例子: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4经提到,旷野长者往生无热天(圣者所居的五净居天之一)后立刻回人间拜访佛陀,说“本人间时,有所闻法,不尽得者,今亦忆念。”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3经则记载给孤独长者一往生兜率天,马上回人间拜访佛陀,并说偈。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9经记载,悉鞞梨天子能忆念自己的前世为乐善好施的国王。

由本经来看,天人仍会因为在人世时的所习而有偏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世间;而佛陀则是客观地以智慧看世间。

  • 六入处因缘是世间

本经提到各种“六法”,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04经:“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CBETA, T02, no. 99, p. 86, c26-28)

《杂阿含经》卷九第230经也说六入处因缘是世间:“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56, a27-b3)

(一〇〇九)[0264a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持世间去,  谁拘牵世间?
 何等为一法,  制御于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心持世间去,  心拘引世间,
 其心为一法,  能制御世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拘牵:拘束牵绊。

制御:控制、支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或许也可说和《华严经》〈觉林菩萨偈〉:“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 相关。依据《阿含经》,这心也是因缘生灭的,不应误解为外道的梵我,以为有个常住的真我。

《法句经》:“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乐事则随彼,如影之随形。”(CBETA, N26, no. 9, p. 13, a9-10 // PTS.Dhp.1) 也有类似的意义。

虽然世间是因缘生灭,但佛教并不是宿命论,佛弟子不应消极、被动地等死;相反地,由于心能制御世间(并在修行占主导地位,让心)积极修行才能够超脱轮回。

[导读:爱欲缠缚众生]

贪、瞋、痴、慢、疑是凡夫常见的烦恼:

  1. 贪欲:对于我所喜爱的,就生贪欲。
  2. 瞋恚:我所喜爱的拿不到、有违逆我的,就生瞋恚。
  3. 愚痴: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痴),也就是无明。
  4.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
  5. 疑结:对正法的疑惑。

感官接触到外境时起贪爱执著等烦恼,这样的因缘才会缠缚众生,造成生老病死的轮回。若作更细部的解析,可分解为十二因缘:

(1) 无明 → (2) 行 → (3) 识 → (4) 名色 → (5) 六入处 → (6) 触 → (7) 受 → (8) 爱 → (9) 取 → (10) 有 → (11) 生 → (12) 老病死忧悲恼苦

以下第 1010 至 1012 三经提到一些相关于十二因缘的名词:

  1. 第1010经:爱欲绑住世间,无欲则解脱。
  2. 第1011经:爱欲绑住众生,老、死围绕世间,因缘法建立世间。
  3. 第1012经:无明、爱欲、隐覆(或瞋恚)、我慢。

这几经可说是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欲为不净,断漏为上”的阶段。

至于十二因缘的详述可见卷十二等“因缘相应”的经文。

(一〇一〇)[0264b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缚于世间,  谁调伏令解?
 断除何等法,  说名得涅槃?”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能缚世间,  调伏欲解脱,
 断除爱欲者,  说名得涅槃。”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调伏:调教、驯服。

[对应经典]

 

(一〇一一)[0264b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于世间?  谁遮络世间?
 谁结缚众生?  何处建立世?”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衰老掩世间,  死遮络世间,
 爱系缚众生,  法建立世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掩:掩蔽、关闭。

遮络:被错综复杂的网线所覆盖。以前后相对应两句,“谁遮络世 间...死遮络世间”比喻有生就有死亡。

结缚:如被网缠绕般,无法脱离其束缚。

[对应经典]

 

(一〇一二)[0264c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隐彼世间,  谁系于世间,
 谁忆于众生,  谁建众生?”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明覆世间,  爱结缚众生,
 隐覆忆[*]众生,  我慢众生幢。”

时,彼天子即复说偈而问佛言:

“谁无有覆盖,  谁复无爱结,
 谁即出隐覆,  谁不建慢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如来等正觉,  正智心解脱,
 不为无明覆,  亦无爱结系,
 超出于隐覆,  摧灭我慢幢。”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遍”,圣本作“现”。

“忆”,圣本作“亿”。[*]

“智”,明本作“者”。

[注解]

隐覆忆众生:被隐藏、覆盖的人想念众生。本经经文没有讲明是指被什么隐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瞋污染众生”。

[对应经典]

 

[导读:信戒施闻慧]

佛陀表示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应该要具足信、戒、施、闻、慧,俗称“在家五法”:

  1. 信具足:坚固信佛。
  2. 戒具足:持守五戒。
  3. 施具足:清净布施。
  4. 闻具足:听闻受持佛法。
  5. 慧具足:如实知四圣谛。

当然,这五法并不仅在家众要具足,出家众更是要具足。这五法的详细介绍可见卷三十三第927、929经所载。

以下第 1013 至 1015 三经提到一些相关的名词:

  1. 第1013经:信心、正法、真谛、智慧。
  2. 第1014经:信心、智慧、涅槃。
  3. 第1015经:正戒、净信、智慧、功德。

自第1014经开始,或许可大略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出家为上”的阶段,表示比丘能断各种的束缚。

(一〇一三)[0264c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为上士,  所有资财物?
 云何善修习,  而致于安乐?
 云何众味中,  得为最上味?
 云何众生中,  得为第一寿?”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清净信乐心,  名士夫胜财。
 修行于正法,  能招安乐果。
 真谛之妙说,  是则味之上。
 贤圣智慧命,  是为寿中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第一寿:第一等的活命。此处的“寿”指生命、活命。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寿命得最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上活命者”。

真谛:真理;真实。

智慧命: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慧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智慧的生活,才是最高尚的生活。

(一〇一四)[0265a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为比丘,  同己之第二?
 云何为比丘,  随顺教授者?
 比丘于何处,  游心自娱乐,
 娱乐彼处已,  能断诸结缚?”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为同己二,  智慧教授者,
 涅槃喜乐处,  比丘断结缚。”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己”,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己”。

[注解]

同己: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伴侣”。

[对应经典]

 

(一〇一五)[0265b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善至老?  云何善建立?
 云何为人宝?  云何贼不夺?”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  净信善建立,
 智慧为人宝,  功德贼不夺。”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净信:坚固的信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相应部尼柯耶》1相应41经/燃烧经中佛说一切财产都可能为盗贼、国王夺走,火烧掉或遗失,只有所布施的善果别人抢不走。该经没有对应的《杂阿含经》经文,但和本经所说“功德贼不夺”义理也相通。另外,本卷第1000经说“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也表示来世只能靠自己修的功德。
  • “正戒善至老,净信善建立,智慧为人宝,功德贼不夺”,人生在世也可以正戒、净信建立心中的净土,以智慧、功德成就七宝庄严。
  • 有同学问“功德贼不夺,那为何功德可以回向?”一般是认为功德回向如同点灯,不管点多少灯,不损自身的光明。

[导读:心理的运作]

人的心理运作可以区分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例如贪爱、造业都属于行阴的范畴;而在《阿含经》的用词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只是作用略有不同,都属于识阴的范畴。

本卷自第1016经开始即结合先前提到的“心持世间去、心制御世间”、“因缘生烦恼与轮回”等义理:众生由心(意)为先导,起贪爱等烦恼而造业,形成生老病死的轮回。

这些经文的属性或许可大约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苦、集、灭、道”当中的“苦、集”的阶段,表示生死为苦,并略为探究苦生起的原因。“诸天相应”在本卷之外的其他卷,则可约略对应到“灭、道”的阶段。

(一〇一六)[0265b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
 云何起生死,  何者不解脱?”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众生起生死,  苦法不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大正藏无“于后夜时”四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注解]

驱驰:奔走。

起生死:轮回生死。

[对应经典]

 

(一〇一七)[0265c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
 云何起生死?  何法可依怙?”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众生起生死,  业者可依怙。”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法可依怙”,宋本作“者不解脱”。

“业者可依怙”,宋本作“苦法不解脱”。

[注解]

依怙:依赖。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业者可依怙”,如同第1005经所说“业为众生依”。

(一〇一八)[0265c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
 云何起生死?  何法甚可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众生起生死,  业为甚可畏。”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第1016、1017、1018三经几乎一模一样,只有一句的差别:

  • 第1016经:苦法不解脱。
  • 第1017经:业者可依怙。
  • 第1018经:业为甚可畏。

业虽然是众生所依,但也是甚为可畏的,沈迷于轮回的人即无法出离苦,而不得解脱。

(一〇一九)[0266a02]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名为非道?  云何日夜
 云何垢梵行?  云何累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贪欲名非道,  寿命日夜迁,
 女人梵行垢,  女则累世间。
 炽然修梵行,  已洗诸非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水”,大正藏原为“小”,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水”

[注解]

迁:变化;不定。

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水:精进地清净修行,已洗去各种烦恼污垢。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〇二〇)[0266a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映世间?  何法无有上?
 何等为一法,  普制御众生?”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者映世间,  名者世无上,
 唯有一名法,  能制御世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名: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人的身心运作可以区分为五阴,其中色阴是“色法”,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名法”。

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时彰显不同的作用面向。

由于“名法”当中的“识阴”也可说是“心”,第1009经中说“心制御世间”,也就可以如本经说“名法制御世间”。

(一〇二一)[0266b02]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为偈因?  以何庄严偈?
 偈者何所依?  何者为偈体?”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  文字庄严偈,
 名者偈所依,  造作为偈体。”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欲者是偈因:(想要作诗的)欲望是偈颂的起因。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偈以欲为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因为有韵律而有偈颂”。梵文及巴利文的 Chanda 为欲,Chando 为韵律,可能在传抄中有讹误。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相当于以说偈时的身心运作,作为前几经所述义理的举例:有心理运作(名法),想要(欲)说偈,有了造作,而以文字说出偈来(文字庄严偈)。

(一〇二二)[0266b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知车乘?  云何复知火?
 云何知国土?  云何知妻妇?”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见幢盖知车,  见烟则知火,
 见王知国土,  见夫知其妻。”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退”,大正藏原为“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退”。

[注解]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校勘]

圣本在“六”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19 00:3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372925043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