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圣道分相应 (1/2);八正道]

“八正道”是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又译为“八圣道”。

八正道一般定义为:

  1.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2.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3.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4.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5.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6.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又译为“正精进”、“正勤”。
  7.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四念处。
  8. 正定:正确的禅定;基于前七正道而生的禅定。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可以灭苦的解脱之道)即以“八正道”为代表,广义而言“道谛”也包括整个三十七道品。

《杂阿含经》“圣道分相应”的内容为本卷和卷二十九第797~800经,是解说八正道的相关经文。

(七四八)[0198b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正见是解脱的前兆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明相初光:日出前,东边的天空开始亮起来的景像。

正尽苦边:彻底地到达苦的尽头。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治”、“正思”、“正思惟”。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另译为“正精进”、“正勤”。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现前的对象)。

正定:正确的禅定。

起定正受:正确地生起与获得禅定。“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正定现前”,音译为“三摩钵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正见”是解脱的前兆,卷十五第394经则说“知四圣谛”是解脱的前兆:“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CBETA, T02, no. 99, p. 106, b25-28) 正见包含知四圣谛,因此两经相通。

[进阶辨正]

(七四九)[0198b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明生惭愧生八正道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无明”,巴利本作 Avijjā。

“邪见”,巴利本作 Micchādiṭṭhi。

“邪志”,巴利本作 Micchāsaṅkappa。

“邪语”,巴利本作 Micchāvācā。

“邪业”,巴利本作 Micchākammanta。

“邪命”,巴利本作 Micchājīva。

“邪方便”,巴利本作 Micchāvāyāma。

“邪念”,巴利本作 Micchāsati。

“邪定”,巴利本作 Micchāsamādhi。

“诸”,宋本作“诸恶不”。

[注解]

起明:生起智慧。“明”为智慧,彻底明白佛法,是“无明”的对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惭愧生已,能生八正道

本经表示生起了智慧(“起明”)而随生“惭愧”,“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次第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脱。

  • 八正道依序生起

本经说八正道可由正见开始次第而起,最后成就正定。《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双品1〉第189经圣道经也表示正见促成正志,再一一促成其余各正道:“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见最在其前。”(CBETA, T01, no. 26, p. 735, c8-13)

有正确的见解(正见),而能有正确的意向、动机(正志),有正确的言行(正语、正业)、从事正当的工作(正命)、适切地努力(正方便),才能心安理得,培养清澈的觉知(正念),最终达成真正的禅定(正定)。

八正道中正志、正语、正业即正确的意业、正确的口业、正确的身业。有正见才会知道要时时保持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有正见并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面对大环境,而能选择、从事正命及正方便;有清净的身口意而观照身心,才能有正念及正定。

  • 正见促成正志等圣道,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举个极端的例子:若有人邪见认为钱是人生的一切,就会不择手段、用不合法的手段赚钱,例如意图种植毒品以赚大钱(邪志)造作意的恶业,心动后就行动,造作语的恶业(邪语)、身的恶业(邪业),以贩毒维生(邪命),努力贩毒(邪方便),念念不忘贩毒赚大钱(邪念),自然害人害己,往生恶道。

有正见的人,若遇到容易被骗的愚夫愚妇,纵然有骗对方的机会,但有正志而不会想去骗对方,做正当的工作而不做金光党骗财,努力在正道上,进修正念乃至正定,修行也就能有所成就。

[进阶辨正]

(七五〇)[0198b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什么是无明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生”,大正藏原为“比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若”,宋本作“共”。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有”,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圣本无“起”字。

[注解]

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由于无明而集起、出生、升起。

下法:低下的法。又译为“卑法”。

上法:优越的法。又译为“胜法”。

染污:恶法。又译为“黑法”、“秽污”。

不染污:善法;对自己和他人有帮助的法。又译为“白法”、“白净”。

分别:有(善恶等)分别的法,会导致善、恶业果报。也有解为善、恶夹杂的法。

不分别:没有(善恶等)分别的法。例如阿罗汉的心念,不与贪、瞋、痴相应,不造业、不导致果报。

缘起:由因缘(种种条件)而生的事物,即“有为法”。

非缘起:不是由因缘而生的事物(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即无为法,例如涅槃。案:证得涅槃是解脱于所有的烦恼,而不是得到或生出一个叫“涅槃”的东西,因此涅槃不是随因缘而生灭的事物。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无明即“没有智慧”。没有什么智慧?对于四圣谛不了解,不知道五阴及六入处的无常、苦、空、非我,而迷昧于其中,就是无明。没有世间及出世间的正见,对于佛、法、僧没有知见,就是无明。

本经即解说什么是“无明”,下表则整理了《阿含经》中不同经文对“无明”的定义:

经号无明的定义
杂阿含经251六触入处无常、生灭法不如实知、不见、不无间等、愚痴、无明、大冥。
杂阿含经256五受阴无常、磨灭法、生灭法不如实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
杂阿含经257五受阴、五受阴集、灭、道迹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暗、不明。
杂阿含经258五受阴、五受阴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暗、若愚。
杂阿含经十八490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中际无知;佛、法、僧宝无知,苦、集、灭、道无知;善、不善、无记无知,内无知、外无知,若于彼彼事无知暗障。
杂阿含经二十八750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增壹阿含经四十六49-5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


本经表示有了“明”,能如实知善恶及真理,即有“正见”,能次第生起八正道。

[进阶辨正]

(七五一)[0198c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说。所以者何?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则不乐正法。何等为邪事?谓邪见,乃至邪定,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赞叹。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则乐正法,善于正法。何等为正事?谓正见,乃至正定。”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在家及出家,  而起邪事者,
 彼则终不乐,  无上之正法
 在家及出家,  而起正事者,
 彼则常心乐,  无上之正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彼则终不乐,无上之正法:他们终究不会喜欢至高无上的佛教正法。

[对应经典]

 

(七五二)[0198c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迦摩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  彼非为爱欲,
 贪欲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众色常住世,  行者断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迦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眼识明”,宋、元、明、圣四本作“识眼”。

“识”,宋、元、明三本作“识身”。

[注解]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眼识明色:眼睛所识别的物体。

可爱、可意、可念:感到喜欢、惦记、思念。

长养:生长、滋养。

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然而“色、声、香、味、触”这些并非贪欲,对此五境贪爱染著,才是贪欲。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世间的“色、声、香、味、触”种种境界不是贪欲,对此五境贪爱思念,才是人们的贪欲。其中“觉(寻)想”指将心投向目标,也就是去想所贪爱的事物。

有道有迹:有方法、有途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以下经文和本经一样,都表示“色、身、香、味、触”不是爱欲,对它们的贪爱染著才是爱欲:
    • 《杂阿含经》卷十八第490经:“欲者,谓眼所识色可爱、乐、念,染着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所识触可爱、乐、念,染著触。阎浮车!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5-7)
    • 《杂阿含经》卷九第250经:“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10-12)
    •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6经:“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CBETA, T02, no. 99, p. 354, b18-19)
    •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非常品51〉:“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CBETA, T02, no. 125, p. 815, c15-16)


  • 本经说“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当六根对六境时不如理作意,念念不忘,心中的执著会如滚雪球般增长。所以《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经诸法本经说:“一切诸法以欲为本”,以下经文也都有相关的意涵:
    • 《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54经:“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CBETA, T02, no. 99, p. 116, b15-19)
    • 《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5经蜜丸喻经:“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共会便有更触,缘更触便有所觉,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CBETA, T01, no. 26, p. 604, b2-5)
    • 南传《长部尼柯耶》卷二十一帝释所问经:“欲以寻为缘,由寻而起,由寻而生,以寻为源,寻有时,欲有,寻灭时,即欲灭。[……]寻以妄想诸支为缘,由妄想诸支而起,由妄想诸支而生,以妄想诸支为源。妄想诸支有时,寻有,妄想诸支灭时,寻灭。”(CBETA, N07, no. 4, p. 262, a12-p. 263, a3 // PTS. D. 2. 277)


  • 本经说“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能否举例修习八正道而调伏贪欲的过程?

以对美色的贪欲为例,人美并没有错,我们看到美女不一定就有贪欲(“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然而如果看到美女之后,觉得很受吸引,念念不忘想要一亲芳泽,则是贪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身为欲界众生常会有欲望,有欲望不一定会犯五戒,然而如果是已婚者因为贪欲而外遇,那么不仅犯了戒,也因此会有后续的苦果。

修习八正道的人了知贪欲的后患,有正确的见解(“正见”),因此见到美女时不起非分之想,能有正确的思惟(“正志”),不会为了勾引美女而花言巧语(“正语”),也不会调戏美女或外遇(“正业”),从事正当的工作(“正命”)。同时精进修行(正方便),时时观察心中是否有贪欲,体会贪念无常的本质,解析了贪念生起与灭去的因缘,进而减轻对贪欲的执著(“正念”)。在这样的基础上禅定得力(“正定”),所获得的轻安快乐胜于世间五欲,也就较能调伏贪欲。

根据本卷第785经,八正道可分为在世间的正道与出世间的正道,佛教有在家修行的方法也有出家修行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程度而采取适当的次第,避免好高骛远、也避免走错方向。


  • 对于有修行止观的人,可以发现享受五欲虽然快乐,却也时时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级美食为例,想要美食的当下,这个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当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痹感官的背后是“五阴炽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则是“爱别离苦”。


  • 有同学问:“为何本经只说五根对五境后的欲,而不说意根对法境的贪?”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接收的讯号传到最后,由意根作最后的反应,而会起心动念,因此五根识五境时的欲也都可说是意根对法境的贪。

另一方面,五欲是最明显的,超越了五欲也就超越了欲界。至于对法境的执著也是一种贪,这些都要能超越才能解脱轮回。

(七五三)[0199a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甘露者。云何名为甘露?”

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界名说,然我为有漏尽者,现说此名。”

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得甘露法不?”

佛告比丘:“有,所谓八圣道分——谓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甘露: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界名说:(涅槃)境界的名称。

我为有漏尽者,现说此名:我是因为有断尽烦恼的人,提出这个名称(作比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能断尽烦恼,佛陀就不会说有甘露了。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七五四)[0199a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云何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佛告舍利弗:“谓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为根本、为众具。何等为七?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于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等三昧根本、众具:正定的基础和必需品。其中“等”为“正”的另译,“三昧”为“定”的音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定的近因、资粮”。

七正道分:八正道的前七个部分。

一其心:使自己的心念专一,也就是指入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正定”要哪些基础?

本经说要得到正确的禅定,得要有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的扎实基础,约略地说即卷二十四第624经所述:“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身、口、意三业清净),然后修四念处(正念)。”(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修习“正念”后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觉悟的原理,则详见卷二十六第711经对于“七觉支”次第的解说。

  • “邪定”有什么实例?

举个极端的例子:催眠诱导、药物影响、或外力触发脑部,都可能让人产生某种定境,并有喜乐的感觉,但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轻则成瘾,重则幻视、幻听甚至以假为真、人格分裂。

这些定境并不是基于正念(对当前身心客观、清澈的觉知)所生,而常是由于邪念(被引导而产生的主观或扭曲的妄想)所生,是应该避免的邪定。

更常见的是外道基于邪见、不守戒律、或没有正念而生的定境,这些有违于八正道而生的定境都无法导向解脱,不是佛教的正定。

(七五五~七)[0199b03]

如上三经。如是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是说。

 

 

[对应经典]

 

(七五八)[0199b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而不能知无母子畏,有母子畏。

“诸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何等为三?诸比丘!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复次,比丘!有时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复次,比丘!有时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彼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时于彼母子相见,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复次,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或复相见,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复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此人驰走,母子相失,或寻相见,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是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何等为三?若比丘!子若老时,无母能语:‘子汝莫老,我当代汝。’其母老时,亦无子语:‘母令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复次,比丘!有时子病,母不能语:‘子令莫病,我当代汝。’母病之时,子亦不能语:‘母莫病,我当代母。’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复次,子若死时,无母能语:‘子令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时,无子能语:‘母令[*]莫死,我当代母。’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不?”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断彼三畏。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无母子”,巴利本作 Amātāputtaka。

元本无“夫”字。

“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注解]

有三种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有三种母子失散的恐惧,是愚笨没有见识的凡人所说的。

卒起:急促生起;突然生起。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然而这些恐惧,是母子不失散的恐惧。(还有可能相见,所以不是真正的“无母子畏”。)

有三种无母子畏,是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有三种母子失散的恐惧,是我自己证得真正的觉悟之后而作的决定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凡夫怕火灾、水灾、战争会让母子失散,而佛陀说老、病、死更该怕,纵然是母子也无法代对方受老、病、死。

解决之道,在于精勤修行八正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地狱名号品第五〉:“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CBETA, T13, no. 412, p. 782, a29-b1) 和“无母子畏”的比喻类似。

(七五九)[0199c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受,无常有为心所缘生。何等为三?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不?”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

佛告比丘:“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有为:有造作的;因缘而生的。“为”是“造作”的意思。

心所缘生:由心(识)的条件而生起。

不苦不乐受:不是苦、也不是乐的感受。又译为“舍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的“断此三受”,可与以下经文对照:

  • 《杂阿含经》卷五第107经:“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33, b14-19)
  •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0经:“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CBETA, T02, no. 99, p. 120, a25-27)

(七六〇)[0199c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以世间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

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不?”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如果没有老、病、死这三种让人不喜欢、不爱好、不思念的事物,就不会有佛陀出现于世间。

[对应经典]

 

(七六一)[0200a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无学。谛听,善思念之。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何等为无学?谓无学正见成就,无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无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学、无学,如是正士、如是大士,亦如是说。

 

[注解]

学:即“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无学:阿罗汉已无惑可断、毕业了,因此称为“无学”。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学佛的成就上,是在学的阶段还是毕业了,要看八正道的修习,是在学的阶段还是毕业了。

(七六二)[0200a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圣漏尽。云何为圣漏尽?谓无学正见成就,乃至无学正定成就,是名圣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圣漏尽:圣人的断尽烦恼。

[对应经典]

 

(七六三)[0200a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八圣道分。何等为八?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七六四)[0200b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修八圣道。谛听,善思。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住”,宋、元二本作“在”。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修八正道时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知苦谛而依远离、断集谛而依无欲、证灭从依灭、修道即向于舍,也就是相应于四圣谛而修八正道。

(七六五)[0200b1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比丘过去已修八圣道,未来当修八圣道。……”乃至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七六六)[0200b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正见清净鲜白,无诸过患,离诸烦恼,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调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说。若正见清净鲜白,无诸过患,离诸烦恼,未起能起,乃至正定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除佛所调,除善逝所调[*],亦如上说。

[校勘]

“调”,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调”。[*]

[注解]

清净鲜白:无瑕无垢。

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调伏:除了佛所教导的以外,不生起其他的(见解)。

未起能起:“未起能起,佛所调伏”的省略,指佛所教导的(见解),还没有生起的则让它生起。完整的句型可参见卷二十七第731经。

[对应经典]

 

(七六七)[0200b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说不善聚者,谓五盖,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不善聚者,所谓五盖。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说善法聚者,所谓八圣道,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善聚者,谓八圣道。何等为八?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睡眠”,大正藏原为“眠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睡眠”。

[注解]

不善聚:不善法的类聚;不善的一类。

[对应经典]

 

(七六八)[0200c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乃至佛告阿难:“纯一满净具梵行者,谓善知识。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故,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和本经文句类似的经典的比较,可参见卷二十七第726经的“读经拾得”。

(七六九)[0200c1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有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众多年少翼从,白马、白车、白、白鞭,头着白帽、白伞盖,手执白拂,着白衣服、白璎珞,白香涂身,翼从皆白,出舍卫城,欲至林中教授读诵。众人见之咸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

时,尊者阿难见婆罗门眷属、众具一切皆白,见已,入城乞食。还精舍,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众具一切皆白,众人唱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云何?世尊!于正法、律,为是世人乘?为是婆罗门乘?”

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戒为法轭,  惭愧为长
 正念善护持,  以为善御者,
 舍三昧为,  智慧精进轮,
 无著忍辱铠,  安隐如法行,
 直进不退还,  示之无忧处,
 智士乘战车,  摧伏无智怨。”

[校勘]

“住”,宋、元、明三本作“在”。

“生闻”,巴利本作 Jānusoṇi。

“生闻”,圣本作“生问”。*

“鞚”,大正藏原为“控”,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鞚”。

“婆罗门乘”,巴利本作 Brahmayāna。

“正法律”,巴利本作 Dhammavinaya。

“縻”,圣本作“养”。

“示”,大正藏原为“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示”。

[注解]

生闻: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

翼从:随从。

鞚:拴在马脖子上,用以控制马的皮带或绳索。“鞚”读作“控”。

伞盖:伞状的陈设,可遮阳、挡雨、挡灰尘、或作装饰。

婆罗门乘:最高级的运输工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梵乘”。

世人乘:一般人的运输工具。

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正法和戒律的运输工具、天上的运输工具、最高级的运输工具、豪华的运输工具。

烦恼军:如大军压境般的烦恼。

縻:牵引牛的绳子。读音同“迷”。

辕:车前用来套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左右各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八正道是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能让人到彼岸,因此本经说八正道是“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是最棒的运输工具。

(七七〇)[0201a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离邪见,应断邪见,若邪见不可断者,我终不说应离、断邪见。以邪见可断故,我说比丘当离邪见。若不离邪见者,邪见当作非义不饶益苦,是故我说当离邪见。如是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诸比丘!离邪见已,当修正见,若不得修正见者,我终不说修习正见。以得修正见故,我说比丘应修正见。若不修正见者,当作非义不饶益苦,以不修正见,作非义不饶益苦故,是故我说当修正见,以义饶益,常得安乐。是故,比丘!当修正见。如是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若邪见不可断者,我终不说应离、断邪见:如果邪见是无法断的,我(佛陀)终究不会说应该要舍离、断除邪见。

非义不饶益苦:对真义的获得没有帮助,而得苦果。

以义饶益:以真义带来帮助。

[对应经典]

 

(七七一)[0201a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谓非彼岸及彼岸。瞿昙,云何非彼岸?云何彼岸?”

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正见者,是彼岸。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正见是彼岸,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希有诸人民,  能度于彼岸,
 一切诸世间,  徘徊游此岸。
 于此正法律,  能善随顺者,
 斯等能度彼,  生死难度岸。”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对应经典]

 

(七七二~四)[0201b11]

如是,异比丘尊者阿难、问佛、问诸比丘,此三经亦如上说。

[校勘]

“问”,宋、元、明三本作“闻”。

 

[对应经典]

 

[导读:正思惟及善知识能增益八正道]

要行走在正道上,接下来的第775~777经教导我们在内心要有“正思惟”(如理作意),第778~781经则教导我们对外要亲近“善知识”,并表示这两者分别是在内及在外最能让人增益八正道的方法。前一卷的第716、717经也有说过,内心的正思惟及对外亲近善知识是最能增益七觉支的方法。

这和“四预流支”(四个证得初果的因素,参见卷三十第843经)也有所对应,四预流支是:

  1. 亲近善士
  2. 听闻正法
  3. 内正思惟
  4. 法次法向

四预流支的第一个“亲近善士”即为“亲近善知识”,第三个“内正思惟”等同“正思惟”,第二个“听闻正法”能导致正见,第四个“法次法向”即一步步地进修八正道。

(七七五)[0201b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如说不正思惟者。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见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广。如是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正思惟者。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见令不生,已生者令灭。如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内法:在内的一切事物。“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正思惟(如理作意)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经过生猛海鲜店时,有的人会起贪欲而走进去大快朵颐,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则可能对即将被活宰的众生心生怜悯,或是忆念佛陀鼓励不食不净肉(见到为我而杀、听闻为我而杀、怀疑是为我而杀),因此不起贪欲,不逞口腹之欲。

遇到曾有过冲突的人时,有的人会记恨而起瞋心甚至口出恶言,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则可能客观看待以往的冲突,认知到过去的冲突只是因缘生灭,因为所处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立场;纵使对方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会对他愚痴造业受苦感到可怜,因此不会一味地憎恨对方,也不会挑衅对方。

精进修行者的如理作意,则例如《杂阿含经》卷九第241经所述:“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今宁以炽然铁枪以贯其目,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堕三恶趣,长夜受苦。我从今日当正思惟:“观眼无常、有为、心缘生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有为、心缘生法。”’”(CBETA, T02, no. 99, p. 58, a29-b5)

  • 八正道的“正志”(有时也译为“正思惟”)和四预流支的“内正思惟”(又译为“正思惟”、“如理作意”)是否相同?

八正道的“正志”(有时也译为“正思惟”)和四预流支的“内正思惟”(又译为“正思惟”、“如理作意”)两者的梵文或巴利文原文不同,意义也不太相同。

八正道的“正志”是正确的意向、意图、动机,有“正志”而能带动正确的行为。

四预流支的“内正思惟”是遇到情境时正确地思惟、如理地思惟,有“内正思惟”而能在遇到事情时作出有智慧的反应。

[进阶辨正]

(七七六)[0201b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说不正思惟者。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不生,已生正见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者。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七七七)[0201c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所谓不正思惟。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邪见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见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我于内法中,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诸比丘!正思惟者,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灭,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七七八)[0201c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诸比丘!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诸比丘!外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生,已生者令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外法:外境的诸法;在外的事物。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社会新闻上常有家长形容作奸犯科的儿子:“我儿子很乖,都是交到坏朋友害的。”

几千年前佛陀就说“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会让人行于邪道,到现代仍是如此。

(七七九)[0202a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正见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七八〇)[0202a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灭,如说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诸比丘!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灭,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七八一)[0202b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如说不正思惟。诸比丘!不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见生,已生邪见令重生增广,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诸比丘!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者令灭,未生正见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说邪见、正见,如是邪志、正志,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定、正定七经如上说。

如内法八经,如是外法八经,亦如是说。

[校勘]

“不”,宋、元、明三本作“令不”。

[注解]

[对应经典]

 

(七八二)[0202c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法、是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是法?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律,非圣、是圣,不善法、善法,非习法、习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应去法、不去法,一一经皆如上说。

 

[注解]

非习法:不应该修习或亲近的法。

非善哉法:让人不称赞的法。

正义:正确的义理。

有罪法:有罪过的法。

应去法:应当去除的法。

[对应经典]

 

(七八三)[0202c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

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

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

复问:“断何等?”

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

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

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断贪、恚、痴。如是调伏贪、恚、痴,及得涅槃,及厌离,及不趣涅槃,及沙门义,及婆罗门义,及解脱,及苦断,及究竟苦边,及正尽苦,一一经皆如上说。

 

[注解]

沙门义:修行的目标。

[对应经典]

 

(七八四)[0203a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正见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正志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正语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正业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正命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正方便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正念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止”,元本作“上”。

宋、元、明、圣四本无“已”字。

[注解]

有施:布施是善的。

有说:祝福是善的。

有斋:供养是善的。

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行为有善恶的差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此世、有他世:有轮回的现象。

有父母:要孝顺父母。

有众生生:有轮回受生(而非断灭见)。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有阿罗汉(调伏了贪欲、瞋恚、愚痴而)达成善的目标、依善而修行,在轮回中亲身体证达成涅槃。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离于贪欲的意向、没有瞋恚的意向、没有加害别人的意向。又译为“无欲觉、无恚觉、不害觉”。

妄语:说谎。

两舌:挑拨离间。

恶口:骂人;口出恶言。

绮语:花言巧语。

如法:依照正法。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意愿勤奋上进,努力地超越(恶),勤奋地成就(善),持续修行不退。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心念专注、心念紧随着,没有妄想、虚假。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心安住不乱,稳定维持,寂静安定、定、纯一的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八正道”的定义

本经详细地定义了八正道,如下表所整理:

八正道 定义 白话
正见 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详见下表)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淫欲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 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意愿勤奋上进,努力地超越(恶),勤奋地成就(善),持续修行不退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心念专注、心念安住在当下,没有妄想、虚假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心安住不乱,稳定维持,寂静安定、心专注于一境(音译)、心专注于一境(义译)


本经中,“正见”的定义包含各种世间的善法,至于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当然也是正见,也有其他经典将四圣谛列举于正见的定义中。

“正方便”又译为“正精进”,在本经中的定义,通于其他经中定义的“四正勤”,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正念”在本经中的定义可说类似于“活在当下”,其余经中则有定义为“四念处”。

“正定”在本经中的定义是对于“定”的各种描绘,本卷第754经则定义为基于前七正道而生的禅定。

  • “正见”的定义

本经定义“正见”的经文,可和《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双品1〉第189经圣道经的经文比对如下:

《杂阿含经》经文 《中阿含经》经文 白话
有施 有施 布施是善的
有说 有咒说 咒愿(祝福)是善的
有斋 有斋 供养是善的
有善行、有恶行 有善恶业 有善行、有恶行
有善恶行果报 有善恶业报 有善业报、有恶业报
有此世、有他世 有此世彼世 有轮回
有父母 有父有母 有父母(要孝顺)
有众生生 有众生受生世间 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有办法证得涅槃


[进阶辨正]

[导读:八正道在世间与出世间]

以八正道待人处世,能够去恶向善、离苦得乐。

行八正道时如果能相应于四圣谛、没有贪瞋痴等烦恼,则能日渐解脱,证得涅槃。

以下第785经即解说世间与出世间的八正道。

(七八五)[0203a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世间正见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见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世间正志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 ,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志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世间正语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语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 ,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正业谓离杀、盗、淫,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业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正命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命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正方便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 ,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方便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正念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 ,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出世间正念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正定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间正定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贪”,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贪”。圣本作“会”。*

圣本无“集、灭、道道思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圣本无“造作”二字。

大正藏无“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有正念”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妄”,宋、元二本作“忘”。[*]

[注解]

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的、俗世的、有烦恼的、有执著的、导向好的往生处的。

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贤圣的、出离世间的、没有烦恼的、不执著的、彻底灭尽苦的、导向苦的尽头的。

苦苦思惟:清楚地思惟苦。其中“苦苦”的重复,是用来表示清楚地了解苦。

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契合于灭除烦恼的思惟,而对事物拣择、辨别、探究、觉察、聪慧、醒悟、观察。案:这是指对事物起各种知见时没有烦恼,而为出世间正见。

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离于贪欲的意向、没有瞋恚的意向、没有加害别人的意向。

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契合于灭除烦恼的思惟,而在心中辨别、自己判定、理解、算计、下定决心。案:这是指心中起各种意向时没有烦恼,而为出世间正志。其中“分别、自决……立意”可说是一个人做出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不度时节,不越限防:不超过时间,不越过限制;在正确的时间、范围(说适当的话)。

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意愿勤奋上进,努力地超越(恶),勤奋地成就并稳固(善),内心勤奋上进维持不断。

方便勤踊超出:努力且勤奋踊跃地超越(恶)。

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心念专注、心念紧随着、心念谨慎、不忘失心念,没有妄想、虚假。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依本经所述,世间及出世间八正道的定义,表列如下:
八正道 世间 出世间
正见 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正志 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四圣谛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
正业 离杀、盗、淫 四圣谛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
正命 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 四圣谛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
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 四圣谛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
正念 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
正定 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


简言之,相应于四圣谛、没有烦恼地行于八正道,即是出世间八正道,能证得涅槃。

  • 南传《中部尼柯耶》〈不断品2〉第117经大四十经、〈分别品4〉第141经谛分别经中对于世间及出世间八正道的定义,表列如下供对读:
八正道 世间(南传《中部尼柯耶》) 出世间(南传《中部尼柯耶》)
正见 有布施,有供养,有供物,有善作的、恶作的业之果与报,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众生,在世间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门、婆罗门以证智自作证后而宣说此世、他世 凡有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
正志 离欲的意向、无恶意的意向、无加害的意向 凡有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思索、寻、意向、专注、细专注、心的导向、语行
正语 戒绝妄语、戒绝离间语、戒绝粗恶语、戒绝杂秽语 凡有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四种语恶行之远离、弃离、回避、戒绝
正业 戒绝杀生、戒绝未给予而取、戒绝邪淫 凡有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三种身恶行之远离、弃离、回避、戒绝
正命 舍断邪命后,以正命营生 凡有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邪命之远离、弃离、回避、戒绝
正方便 为了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尽心、勤奋;为了已生起的恶不善法之舍断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尽心、勤奋;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尽心、勤奋;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续、不消失、增加、扩大、圆满修习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尽心、勤奋
正念 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婪、忧;住于在受上随观受,……(中略)住于在心上随观心,……(中略)住于在法上随观法,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婪、忧
正定 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有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具念、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念遍净的第四禅


  • 打坐时的体悟,要试着带入日常生活中。对于修行熟练的人,在平日以八正道待人处世时,能随时观照、不起贪瞋痴等烦恼,即是修习出世间八正道。

[进阶辨正]

(七八六)[0204a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心向邪者,违背于法,不乐于法;若向正者,心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七八七)[0204a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谓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见恶故,谓邪见。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谓正见人若身业随所见,若口业、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得可爱、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见正故,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以见正故”,宋、元、明三本作“见者”,圣本作“见正者”。

 

[对应经典]

 

(七八八)[0204b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若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恶见,谓邪见。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种苦故。如是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不爱、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恶见者,谓邪见。邪见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若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见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麦、蒲桃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种子甜故。如是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见者,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间、出世间亦如是说,如上三经,亦皆说偈言:
正见增上者,终不堕恶趣
“鄙法不应近,  放逸不应行,
 不应习邪见,  增长于世间
 假使有世间,  正见增上者,
 虽复百千生,  终不堕恶趣。”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圣本无“恶”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向”字。

大正藏无“若愿”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蒲桃:即“葡萄”。

增长于世间:增加在世间的(忧悲苦恼、轮回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偈中说“正见增上者……终不堕恶趣”,似乎是与《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忉利天宫神通品1〉:“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CBETA, T13, no. 412, p. 778, b7) 有些相近的祝愿偈语。这是祝福而不是打包票,限于“正见增上者”,不造三恶道业,甚至最终证得初果,自然不堕恶趣。

[进阶辨正]

(七八九)[0204c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

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婆罗门!是名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婆罗门!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正见,如是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经如上说。

[校勘]

“闻”,圣本作“门”。

[注解]

巧便:灵巧;见机(行事)。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世间正见”和“出世间正见”的差别,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布施”是世间正见、是善行,但很多人布施是为了求回报,那是“不净施”,有善报,但和四圣谛不相应,有来有往、有进有出,始终不出世间,无法解脱。

若拥有出世间正见,基于四圣谛则知道我及我所有的(所施之物),以及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例如未来的善报)都是无常的,有择法觉知而不执著,那么布施除了利他外,也是舍去悭啬甚至我执,才是清净、解脱的布施。

[进阶辨正]

(七九〇)[0205a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何等为邪道?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何等为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导读:十恶、十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佛经通常列举十恶业及十善业。十恶是:

  1. 杀生:杀人、畜。
  2. 偷盗:偷窃。
  3. 邪淫:不正当的性关系。
  4. 妄语:说谎。
  5. 两舌:离间。
  6. 恶口:骂人。
  7. 绮语:花言巧语。
  8. 贪欲:贪心。
  9. 瞋恚:生气。
  10. 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十恶又称为十不善业迹、十恶业道,行十恶会感召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

相反的则是十善:

  1. 不杀生:不杀人、畜,悲念众生。
  2. 不偷盗:不偷窃。
  3. 不邪淫:没有不正当的性关系。
  4. 不妄语:不说谎。
  5. 不两舌:不离间。
  6. 不恶口:不骂人。
  7.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8. 不贪欲:不贪心。
  9. 不瞋恚:不生气。
  10. 正见:正确的见解。


十善又称为十善业迹、十善业道,行十善会感召天道或人道,甚至成为解脱的基础。

十善或十恶中,前三个是属于身业,接着的四个是属于口业,最后三个是属于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七九一)[0205a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何等为邪道?谓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何等为正道?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说的“正道”即十善业道(十善业迹),可对应到八正道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行十善可以往生善道。

综合本经所说,以及《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双品1〉第189经圣道经所说的八正道次第关系(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等等,前者生后者),可知在修行四念处(正念)及禅定(正定)前,应具备有十善业道。这也呼应卷二十四第624等经所强调修行四念处前要先持戒,修四念处才能有所成就。

“八正道”、“十善业”等名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可见八正道含摄五戒、十善,涵盖身口意三业:

(七九二)[0205a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恶趣道?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 ……”余如上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恶趣道:通往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的道路。

破僧:离间、破坏和谐的僧团,是五逆罪之一。又译为“破和合僧”。

恶心出佛身血:恶意攻击佛,让佛流血,是五逆罪之一。又作“出佛身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举例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即“五逆罪”,是最重的恶行,将感召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果报。

(七九三)[0205a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顺流道,有逆流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顺流道?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逆流道?谓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顺流、逆流,如是退道、胜道,下道、上道及三经道迹,亦如上说。

 

[注解]

顺流道:流转于生死的道路。

逆流道:脱离生死流转的道路。

[对应经典]

 

(七九四)[0205b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沙门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什么是沙门、沙门法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沙门: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传统婆罗门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本经中特指成就八正道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沙门法:修行的方法,即八正道。

[对应经典]

 

(七九五)[0205b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义。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沙门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七九六)[0205b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须陀洹果”,巴利本作 Sotāpattiphala。

“斯陀含果”,巴利本作 Sakadāgāmiphala。

“阿那含果”,巴利本作 Anāgāmiphala。

“阿罗汉果”,巴利本作 Arahattaphala。

[注解]

沙门果:修行的成果,即初果至四果。又称为“四沙门果”。

[对应经典]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校勘]

圣本在“八”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2/10 22:2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13209247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