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病中修行;病相应 (2/2)]

生病的痛苦常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此时也考验著一个人对于佛法的了解,例如无我、四圣谛等,只是嘴巴说说,还是能应用到病苦当中。

纵使是修行功深的人,遇到重病也可能失去定力,如本卷第1024经记载阿湿波誓尊者的情况,此时赤裸裸的面对病苦及死亡,须要究竟的智慧。

经中记载了许多佛弟子在生病痛得死去活来时进修于佛法,有的人可以因为对于佛法的体悟,减轻甚至灭除病苦。例如卷五第103经的差摩比丘,在极大的痛苦中观察五受阴是无我的,因此虽然身痛,终于心得解脱,病也康复了。另外还有佛弟子们在生病时依四不坏信修习六念,或修习四念处、七觉支,或思惟苦的集与灭,而能断苦,详见“病相应”的各经、卷二十第540经、554经、《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39〉第6经、《增壹阿含经》卷六〈利养品13〉第7经等经文。

若是绝症或身体已完全毁坏的,也能从中觉悟,证得涅槃,如本卷第1023经、1025经所载。

《杂阿含经》“病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卷四十七第1265~1266经和本卷第1023~1038经,记录佛陀和弟子在探病时的说法。

(一〇二三)[0266c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尊者叵求那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

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愿至东园鹿母讲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至日晡时从禅觉,往诣东园鹿母讲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而坐,为尊者叵求那种种说法,、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尊者叵求那,世尊去后,寻即命终。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时,尊者阿难供养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来后,寻便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肤色清净,鲜白光泽。不审世尊,彼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若觉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调适,生分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种种说法,彼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则大师教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转微,不蒙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教授、教诫听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比丘先未病时,不断五下分结,乃至生分微弱,不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复不闻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然彼先所受法,独静思惟,称量观察,得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思惟观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然后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大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觉身病起,极遭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得诸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教授教诫闻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其身病起,极生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不得诸余多闻大德教授、教诫说法,然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思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何缘叵求那比丘不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彼亲从大师闻教授、教诫说法,断五下分结,世尊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记。”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叵求那”,巴利本作Phagguna。

“示”,明本作“云”。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说”,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说”。

“彼”,宋、元、明三本作“后”。

[注解]

东园鹿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

敷座:铺设座位。

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五官安祥,面容清净,肤色白亮。

生分:生命的因素。

心善解脱:心彻底地解脱。

何缘叵求那比丘不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哪有理由求那比丘不能够五官安祥,面容清净,肤色白亮?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善相圆寂

有同学问:“叵求那比丘‘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气色好像不错的样子,为何还会死呢?”

古印度认为人要活着必须具足煖(身)、寿(命)、识(心),也就是说除了身心正常运作外,由业而来的寿命还要够长。

叵求那比丘会死亡自然是因为寿命已尽,但由于佛法所以他身苦而心不苦,没有一般重病死者五官扭曲变形、痛苦挣扎的死相,而是安祥地圆寂,因此“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卷九第252经也记载优波先那比丘中了蛇毒快死时,面容完全没有异状,即是因为:“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CBETA, T02, no. 99, p. 61, a3-4)

  • 临终证果

佛陀表示临终时可由六种方式证果:

  1. 听闻佛亲自说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2. 听闻佛弟子说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3. 思维以前听过的佛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4. 听闻佛亲自说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5. 听闻佛弟子说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6. 思维以前听过的佛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本经也可说显示了临终的人听闻、思维佛法的重要性。

[进阶辨正]

(一〇二四)[0267b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湿波誓东园鹿母讲堂,身遭重病,极生苦患。尊者富邻尼瞻视供给……如前跋迦梨修多罗广说,谓说三受,乃至“转增无损。”

佛告阿湿波誓:“汝莫变悔。”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实有变悔。”

佛告阿湿波誓:“汝得无破戒耶?”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

佛告阿湿波誓:“汝不破戒,何为变悔?”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时,得身息乐正受多修习;我于今日不复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将无退失是三昧耶?’”

佛告阿湿波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阿湿波誓!汝见色即是我、异我、相在不?”

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复问:“汝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湿波誓:“汝既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何故变悔?”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湿波誓:“三昧有退失,智慧不退失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但当作是觉知:‘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贪、恚、痴永尽无余已,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是法时,尊者阿湿波誓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欢喜踊悦。欢喜踊悦故,身病即除。

佛说此经,令尊者阿湿波誓欢喜随喜已,从座[*]起而去。

差摩迦修多罗如五受阴处说

[校勘]

“住”,宋、元、明三本作“在”。

[注解]

阿湿波誓: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尊者原先为外道大弟子,有次见到阿湿波誓尊者的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问他的老师是谁?学什么法?阿湿波誓尊者回答说他的老师是佛陀,佛陀教他诸法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舍利弗尊者听完就证得初果,接着从佛出家证阿罗汉。又译为“阿摄贝”、“马胜”、“马师”。

跋迦梨修多罗:即《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5经,关于跋迦梨比丘得重病乃至执刀自杀的记载。“修多罗”指佛经。

变悔:后悔;遗憾。

身息:身体轻安(平静、轻松)。也有解为身体的各种造作都止息,例如第四禅呼吸止息。又译为“身行息”。

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如理地思惟。

踊悦:即“踊跃”,欢欣鼓舞的样子。

差摩迦修多罗如五受阴处说:《差摩迦修多罗》如同在“五阴诵”当中的记录,即《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关于差摩比丘得重病时的记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重病会让人无法入定,阿湿波誓尊者在重病时无法像平日入四禅,而遗憾无法入定,这遗憾可能又让人心无法专注,而更难入定,类似五盖的掉悔盖的作用。

佛陀教导阿湿波誓尊者把心念放在觉知五阴无我、贪瞋痴永尽的解脱上,毕竟智慧是不退失的,这“念觉支”也促成“喜觉支”、“轻安觉支”等觉支,让身心轻安快乐,终至七觉支满足。诸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39〉第6经等经也提到七觉支有某种程度的治病效果,阿湿波誓尊者的病因而也痊愈了。

一个可供对比的例子是卷三十六第994经记载的婆耆舍尊者,他在重病时还能“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着、不污、离诸颠倒,正受而住。”(CBETA, T02, no. 99, p. 260, a8-9) 其中“正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代表婆耆舍尊者在重病时仍能入定。在身体遭受极大的病苦时,婆耆舍尊者定力稳定而在见佛说偈后入灭,阿湿波誓尊者定力丧失而在见佛闻法后痊愈,相同的是两位都证得阿罗汉而解脱轮回。

(一〇二五)[0267c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

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从禅觉,至彼住处。

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罗广说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损。”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复问:“比丘!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时,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笃,尊者今已命终。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云何?世尊!如是比丘当生何处?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佛告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

世尊尔时为彼比丘受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眼”,大正藏原为“限”,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眼”。

“宝”,宋、元、明三本作“实”。

“受”,元、明二本作“授”。

[注解]

少知识:少朋友。

命过:寿终。

第一记:记说为最高成就者,即“阿罗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和重病比丘的对话中,如果重病比丘有遗憾,佛陀总是先问他“汝得无犯戒耶?”一方面这反映了持戒的重要性,二方面持戒清净则不堕三恶道,重病到死的最差状况都不怕了,何必遗憾。若是遗憾尚未证果的佛弟子,佛陀则为他开示,让他证果,自然也就没有遗憾了。

(一〇二六)[0268a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说。差别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彼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彼比丘:‘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若彼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及彼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者,是名比丘断爱欲,诸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转”,宋、元、明三本作“缚”。

“止”,元、明二本作“上”。

[注解]

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我这个“有识的身体”及“身外的一切境界、形相”。

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没有“(识身是)恒常不变的自我”的见解,没有“(外境界一切相可由)恒常不变的自我所拥有”的见解,解脱“自我中心、傲慢”的烦恼的系缚。

心解脱:心自由了,解脱于贪爱等束缚。

断爱欲,转诸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断除爱欲的执著,转化各个结使(烦恼),完全地破除我慢,彻底地断尽了苦。

[对应经典]

 

(一〇二七)[0268b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说。差别者,乃至佛告病比丘:“汝不自犯戒耶?”

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不以持净戒故,于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于我所修梵行?”

比丘白佛:“为离贪欲故,于世尊所修梵行;为离瞋恚、愚痴故,于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应为离贪欲故,于我所修梵行;离瞋恚、愚痴故,于我所修梵行。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无明缠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若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是故,比丘!于此法善思惟……”如前广说,乃至“受[*]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欲离欲”,宋本作“欲离”,元本作“欲离故”,明本作“离欲故”

“转”,元、明二本作“缚”。

“止”,明本作“上”。

[注解]

我不以持净戒故:我不是为了修持清净的戒行。

汝以何等法故,于我所修梵行:你是为了什么,而在我(佛陀)这边作清净的修行?

[对应经典]

 

(一〇二八)[0268b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伽梨隶讲堂。时,多有比丘疾病。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诸比丘:“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苦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因缘?谓身因缘,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使永不复使。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觉所觉时,  莫能知乐觉,
 贪欲使所使,  不见于出离。
 苦受所觉时,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见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  等正觉所说,
 彼亦不能知,  终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伽梨隶讲堂”,巴利本作Gilānasālā 。

“坐”,宋、元、明三本无“坐”字。

“知”,元、明二本作“智”。

“瞻视”,宋、元、明三本作“视瞻”。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乐”,宋、元、明三本作“乐受乐”。

“所”,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所”。

[注解]

待时:等待(死亡的)时候到来。

内身身观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内,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身观念处”是“四念处”中“身念处”的另译。“内身”指自身以内。

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勤奋努力,清澈觉知(现前的对象)、清晰理解(解脱的智慧),调教、驯服世间的贪与忧。

乃至五十、六十:(长期如此)甚至五十、六十年。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几个字,但接着多一句“当正念、正智以待时”。(印度用六十个数目单位来表示大小数目,最后十个数大数目;如(50)跋罗搀,(52)阿增祇,(60)不可说。-参考张玄祥居士https://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9-158.htm 故可解读为:…等等(方方面面))

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

乐觉:乐受。这里的“觉”是“受”的异译。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开示在面对三受时要正念、正智观察因缘乃至舍离,而不再于三受起三毒,可说在义理上贯串了前几经所说:住四念处观察第1024、1025经说的五阴、六根、六受等因缘而生灭故无我,以及第1027经说的离三毒。

[进阶辨正]

(一〇二九)[0269a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说。时,有众多比丘集会迦梨隶讲堂,多有疾病……如上说。差别者:“乃至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生、老、病、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智慧多闻者,  非不觉诸受,
 若于苦乐受,  分别谛明了
 当知坚固事,  凡夫有升降,
 于乐不染著,  于苦不倾动。
 知受不受生,  依于贪恚觉,
 断除斯等已,  其心善解脱。

 系念缘妙境,  正向待终期,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  慧者能觉知,
 了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欢喜,作礼而去。

 

[注解]

分别谛明了:(对于诸受)真实不虚、明明白白地辨别。“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

坚固事:指四不坏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偈中说“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于乐不染著,于苦不倾动”,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五第107经:“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导读:在家人重病临终该如何开导]

从前几经可见,当比丘在重病甚至临终时,佛陀通常为他们说解脱法,表示五阴无我(第1024、1026经)、六入处、六受等因缘生灭故无我(第1025经)、应离贪瞋痴(第1027经),持戒清净的比丘们常常也能因此而解脱了。

当在家人重病甚至临终时,佛陀则通常要他们忆念四不坏净:于佛、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如以下各经所载。

这可能是因为古印度的习俗中,婆罗门年老就该出家,精进修行的人出家很自然,在家人多为有世俗牵绊、难以修行的人,佛陀对一般在家人的要求也就较低,只要他们受三皈五戒。

精进的在家人重病或临终时,佛陀或大弟子则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层次:

  • 第1036经:依四不坏净,进修五喜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 第1033经:依四不坏净,进修六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第1034经:依四不坏净,进修六明分想(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
  • 第1032经:不着六根、六境、六界、五阴而生贪欲识。

精进的在家人在进一步的开导后,有什么层次的领悟也就能证什么层次的果位,功不唐捐。

(一〇三〇)[0269b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长者得病,身极苦痛。世尊闻已,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给孤独长者舍。

长者遥见世尊,冯床欲起。

世尊见已,即告之言:“长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长者言:“云何?长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为增、为损?”

长者白佛:“甚苦,世尊!难可堪忍……”乃至说三受,如差摩修多罗广说,乃至“苦受但增不损。”

佛告长者:“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长者白佛:“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即记长者得阿那含果。

长者白佛:“唯愿世尊今于此食。”尔时,世尊默而许之。

长者即办种种净美饮食,供养世尊。世尊食已,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而去。

[校勘]

“ 唯”,明本作“惟”。

[注解]

冯床:依靠着床。“冯”通“凭”,“依靠”之意。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坚固信心。

敕:吩咐。

[对应经典]

 

(一〇三一)[0269b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往诣其舍。长者遥见阿难,冯床欲起……乃至说三受,如前叉摩修多罗广说,乃至“苦患但增不损。”

时,尊者阿难告长者言:“勿恐怖。若愚痴无闻凡夫不信于佛,不信法、僧,圣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终及后世苦。汝今不信已断、已知,于佛净信具足,于法、僧净信具足,圣戒成就。”

长者白尊者阿难:“我今何所恐怖?我于王舍城寒林丘塜间见世尊,即得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自从是来,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

尊者阿难言:“善哉,长者!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长者白尊者阿难:“可就此食。”

尊者阿难默然受请。

即办种种净美饮食,供养尊者阿难,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而去。

[校勘]

“ 苦”,元、明二本作“若”。

[注解]

始:第一次。

寒林: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场所之一,位于王舍城北方。称作寒林是因为林木多而较凉,也是弃尸的树林,而让一般人恐惧而发凉。

丘塜:坟墓;坟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长者所遥想的当年,记载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2经

本经中提到的《叉摩修多罗》即《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关于差摩比丘得重病时的记载。

(一〇三二)[0269c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闻已,语尊者阿难:“知不?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当共往看。”尊者阿难默然而许。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共诣给孤独长者舍。长者遥见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说三种受,如叉摩修多罗广说,“身诸苦患转增无损。”

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当如是学:‘不着眼,不依眼界生贪欲识;不着耳、鼻、舌、身,意亦不着,不依意界生贪欲识。不着色,不依色界生贪欲识;不着声、香、味、触、法,不依法界生贪欲识。不着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贪欲识;不着于水、火、风、空、识界,不依识界生贪欲识。不着色阴,不依色阴生贪欲识;不着受、想、行、识阴,不依识阴生贪欲识。’”

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尊者阿难告长者言:“汝今怯劣?”

长者白阿难:“不怯劣也。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

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

长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胜信、胜念、胜乐,不闻深法,而生退没。善哉,尊者舍利弗!当为居家白衣,说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于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请。

即设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从座[*]起而去。

[校勘]

“耶”,宋、元、明三本作“也”。

[注解]

怯劣:害怕退缩。

胜信、胜念、胜乐:(对佛法有)超群的信心、超群的忆念、超群的喜好。

[对应经典]

 

(一〇三三)[0270a07]

达磨提离长者修多罗亦如世尊为给孤独长者初修多罗广说,第二修多罗亦如是说。差别者:“若复长者依此四不坏净已,于上修习六念:谓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长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坏净,于上修六随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记阿那含果。”

长者白佛:“唯愿世尊受我请食。”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长者知佛受请已,即具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世尊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注解]

修多罗:契经;佛经。“修多罗”是音译,原义为“线”,比喻佛经能贯穿法义、使法义不散失。(??)

[对应经典]

以上不是对应经典。本经在庄居士站没有列对应经典。

 

(一〇三四)[0270a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寿童子,是树提长者孙子,身婴重病

尔时,世尊闻长寿童子身婴重病,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长寿童子舍。长寿童子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说三受,如叉摩修多罗广说,乃至“病苦但增无损。是故,童子,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是学。”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今悉有,我常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童子:“汝当依四不坏净,于上修习六明分想。何等为六?谓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习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终后,不知我祖父树提长者当云何?’”

尔时,树提长者语长寿童子言:“汝于我所,且停。汝今且听世尊说法,思惟忆念,可得长夜福利安乐饶益。”

时,长寿童子言:“我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常现在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长寿童子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住我舍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长寿童子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世尊食已,复为童子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校勘]

“长寿”,巴利本作 Dīghāvu。

“树提”,巴利本作 Jatika。

“顾”,大正藏原为“故”,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顾”。

[注解]

身婴重病:身体被重病所缠绊。“婴”是缠、绊的意思。

六明分想:六种能成就智慧的观察与思惟。明,指智慧。“分”另译为“支”,此处作“要素;成分”。

一切行无常想:作无常的观想。

无常苦想:观察事物无常变异所以会有身心苦恼。参见《杂阿含经》卷一第9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苦无我想:观察事物会受到逼迫苦恼,不得自在,并没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

观食想:观察四食(麤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只为了活命而不贪著,因此舍断而彻底地了知四食,详见卷十五第373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断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观世间一切没有什么可爱乐贪著的。

死想:常忆念这个四大聚合的“身”在任何时候皆有可能死去,不一定要等到年老时。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临终陪伴者的智慧

长寿童子重病时,心中放不下祖父树提长者,而树提长者则要他放下,一心忆念佛陀所说的法。人在临命终时陪伴者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有智慧的陪伴者能劝家人不必留恋,减少执著。

  • 常现在前

长寿童子说:“我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常现在前。”其中的“常现在前”即“无间等”,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这是证果所须要的功夫。

  • 六明分想

本经的“六明分想”是: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

“明分”是指生起“明”(“无明”的对称)的成分,“明分想”是指能生起明的成分的观想,因此只要能达成这个目的,就算是明分想,不限于本经所列的六种,例如其余经中有列出类似意义但不同数目的想:

【七想】《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经诸法本经:“若比丘得习出家学道心者,得习无常想,得习无常苦想,得习苦无我想,得习不净想,得习恶食想,得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得习死想。”(CBETA, T01, no. 26, p. 602, c22-25)

【九想】《长阿含经》卷九第10经十上经:“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CBETA, T01, no. 1, p. 56, c22-24)

【十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46〉第9经:“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通作证,渐至涅槃。云何为十?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膖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CBETA, T02, no. 125, p. 780, a17-21)

【二十想】《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7经:“如无常想,如是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膖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一一经如上说。”(CBETA, T02, no. 99, p. 198, a20-24)

另外,《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02经表示安那般那念也能成就明分想:“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CBETA, T02, no. 99, p. 206, a10-12)

(一〇三五)[0270b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时,婆薮长者身遭苦患。

尔时,世尊闻婆薮长者身遭苦患……如前达摩提那长者修多罗广说,得阿那含果记,乃至从座[*]起而去。

[校勘]

“㮈”,明本作“柰”。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

[对应经典]

 

(一〇三六)[0270b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释氏沙罗疾病

尔时,世尊闻释氏沙罗疾病委笃,晨朝着衣持钵,入迦维罗卫国乞食,次到释氏沙罗舍。释氏沙罗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说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罗广说,乃至“患苦但增不损。是故,释氏沙罗!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释氏沙罗:“是故,汝当依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于上修习五喜处。何等为五?谓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五喜处,我亦有之,我常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沙罗白佛:“唯愿世尊今我舍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沙罗长者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世尊食已,复为沙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校勘]

“委”,明本作“痿”。

“委”,元、明二本作“痿”。[*]

“乃至患苦但增不损是故释氏沙罗”十四字,宋、元、明三本无此十四字。

[注解]

委:疲困、颓丧的。如:“委靡不振”。

笃:病势沉重。

五喜处:五种欢喜之处,即念佛、念法、念僧、念(自持)戒、念(自行世)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关于“五喜处”,可参考卷三十第857经所解说的“五种欢喜之处”:念佛、念法、念僧、念(自持)戒、念(自行世)施。

(一〇三七)[0270c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曲谷精舍。

尔时,耶输长者疾病困笃……如是乃至得阿那含果记,如达摩提那修多罗广说。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三八)[0270c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瞻婆国竭伽池侧。时,有摩那提那长者疾病新差。

时,摩那提那长者语一士夫言:“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为我稽首阿那律足,问讯起居轻利、安乐住不?明日通身四人愿受我请。若受请者,汝复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愿尊者时到,通身四人来赴我请,哀愍故。’”

时,彼男子受长者教,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礼足。白言尊者:“摩那提那长者敬礼问讯:‘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唯愿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请。’”时,尊者阿那律默然受请。

时,彼士夫复以摩那提那长者语白尊者阿那律:“我是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躬自奉迎,唯愿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请,怜愍故。”

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时,明日通身四人往诣其舍。”

时,彼士夫受尊者阿那律教,还白长者:“阿梨!当知我已诣尊者阿那律,具宣尊意。尊者阿那律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时。’”

彼长者摩那提那夜办净美饮食。晨朝复告彼士夫:“汝往至彼尊者阿那律所,白言:‘时到。’”

时,彼士夫即受教,行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礼足,白言:“供具已办,唯愿知时。”

时,尊者阿那律着衣持钵,通身四人诣长者舍。

时,摩那提那长者婇女围遶,住内门左,见尊者阿那律,举体执足敬礼,引入就坐,各别稽首,问讯起居,退坐一面。

尊者阿那律问讯长者:“堪忍安乐住不?”

长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乐住。先遭疾病,当时委[*]笃,今已蒙差。”

尊者阿那律问长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时得除差?”

长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处,专修系念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尊者阿那律!我于四念处系心住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尊者阿那律!住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尊者阿那律告长者言:“汝今自记阿那含果。”

时,摩那提那长者以种种净美饮食自手供养,自恣饱满。食已,澡漱毕,摩那提那长者复坐卑床,听说妙法。尊者阿那律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校勘]

大正藏无“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往”,明本作“住”。

“问”,宋、元、明三本作“答”。

大正藏无“内身”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妙”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通身四人:全部(当时和阿那律尊者在一起的)四个人。

供具:供养给三宝的物品,例如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等。

举体执足:头面接足作礼。以两手承接受礼者双足,并以自己头面接触之,是古代印度人表示最高敬意的礼拜方式。“举体”为“全身”之意,此处指五体投地。

蒙差:痊愈。

澡漱:洗手、漱口。

卑床:矮的座位。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导读:十恶、十善;业报相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佛经通常列举十恶业及十善业:

十恶是:

  1. 杀生:杀人、畜。
  2. 偷盗:偷窃。
  3. 邪淫:不正当的性关系。
  4. 妄语:说谎。
  5. 两舌:离间。
  6. 恶口:骂人。
  7. 绮语:花言巧语。
  8. 贪欲:贪心。
  9. 瞋恚:生气。
  10. 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相反的则是十善:

  1. 不杀生:不杀人、畜,悲念众生。
  2. 不偷盗:不偷窃。
  3. 不邪淫:没有不正当的性关系。
  4. 不妄语:不说谎。
  5. 不两舌:不离间。
  6. 不恶口:不骂人。
  7.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8. 不贪欲:不贪心。
  9. 不瞋恚:不生气。
  10. 正见:正确的见解。


前三个是属于身业,接下来四个是属于口业,最后三个是属于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杂阿含经》“业报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039~1061经,是解说善恶业的相关经文。

(一〇三九)[0271b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精舍。时,有淳陀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问淳陀长者:“汝今爱乐何等沙门、婆罗门净行?”

淳陀白佛:“有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事毘湿波天,执杖澡罐,常净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说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菴摩罗屑以澡其发,修行斋法,被著新净长鬘,牛粪涂地而卧其上。言: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触地,作如是言:“此地清净,我如是净。”手执牛粪团并把生草,口说是言:“此是清净,我如是净。”若如是者,见为清净,不如是者,永不清净。’世尊!如是像类沙门、婆罗门,若为清净,我所宗仰。”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

“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悋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偷盗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邪淫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妄语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两舌传此向彼,传彼向此, 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恶口不离恶口骂,若人软语,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麁涩,是名恶口绮语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

贪欲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瞋恚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邪见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皆悉不净。

“淳陀!有白、白报,净有、净果,轻仙上升,成就已,晨朝触地,此净我净者,亦得清净;若不触者,亦得清净,把牛粪团,手执生草,净因净果者,执与不执,亦得清净。

“淳陀!何等为白、白报,乃至执以不执,亦得清净?谓有人不杀生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不偷盗不偷盗,远离偷盗,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不邪淫离于邪淫,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不妄语离于妄语,审谛实说不两舌远离两舌,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不恶口远离恶口,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不绮语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不贪欲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著。不瞋恚离于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说,有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白、白报,乃至触与不触,皆悉清净。”

尔时,淳陀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净”,宋、元、明三本作“冷”。

大正藏原为“发”,宋本作“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鬘”。[*]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干”,明本作“于”。[*]

“妄”,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妄”。

“乖”,宋本作“永”。

“递”,大正藏原为“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递”。

大正藏无“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在“语”字之下有一“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口”,大正藏原为“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口”。

“绮”,宋本作“缚”。

“杖”,大正藏原为“伏”,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杖”。

“报”,宋本作“说”。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者”,宋、元、明三本作“净”。

“己”,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己”。

“说,有”,大正藏原为“有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有”。

[注解]

执杖澡罐:拿着拐杖和水瓶。“澡罐”是水瓶,可用来洗手。

菴摩罗屑:余甘子皂化制作而成的肥皂粉。又译为“菴罗摩罗屑”、“菴摩罗末”。“菴摩罗”是音译,即“余甘子”,又译为“阿摩勒”。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负重向下:此处指这些邪见苦行,如同负重一般,致使修行人沈沦至恶趣。和之后的“轻仙上升”一词为对比。

挝捶:“挝”音同抓,鞭打。“捶”是用杖敲打。

授花鬘者:已订婚,即将结婚的人。

求当言处:被要求出面作证。

乖离:分别、背离,此处指离间、挑拨之意。“乖”为“分离”之意。

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拨弄是非并到处挑拨离间。

离者欢喜:对于离间了他人,感到高兴。

詈:责骂。读音同“厉”。

无依说:没有执著的说法。(不强词夺理)

随顺三昧:依从入定的;导向安定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导向入定的”。

麁涩:即“粗涩”,在这里指粗鲁刺激的言语。

坏语:空话;言不及义的话。

不时言:不合时宜,不看场合而说的话。

不思言:不经大脑思索而讲的话。

欲为生难:要让对方活得痛苦。

等趣:正确地趋向。又译为“正趣”、“等向”。

审谛实说:明白道理而说真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中对十恶、十善的定义,以表格整理对比如下:
十(善)恶 十恶定义 十善定义
(不)杀生 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悋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 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
(不)偷盗 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 远离偷盗,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
(不)邪淫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 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
(不)妄语 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 审谛实说。
(不)两舌 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 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
(不)恶口 不离恶口骂詈,舍软语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麁涩。 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软语,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
(不)绮语 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 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
(不)贪欲 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 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著。
(不)瞋恚 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 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
(不)邪见 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不颠倒见,有施、说,有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十恶中,有五戒当中的四个,至于五戒的“不饮酒”戒是遮戒,遮止喝酒后造的恶业,因此不直接列于十恶之内。其他的六恶虽然不在五戒之内,但作了就有恶业,因此还是要尽量避免造恶业。
  • “绮语”除了花言巧语外,还包括了:“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
  • 本经中所列的“正见”是“世间正见”,另外还有“出世间正见”即四圣谛,如卷二十八第785经所说:“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CBETA, T02, no. 99, p. 203, a23-b1)

[进阶辨正]

(一〇四〇)[0272a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精舍。

时,有异婆罗门于十五日,洗头已,受斋法,被新长鬘[*]白㲲,手执生草,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婆罗门:“汝洗头被新长鬘[*]白㲲,是谁家法?”

婆罗门白佛:“瞿昙!是学舍法。”

佛告婆罗门:“云何婆罗门舍法?”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十五日,洗头受持法斋,著新净长鬘[*]白㲲,手执生草,随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昙!是名婆罗门修行舍行。”

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

婆罗门白佛:“瞿昙!云何为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佛告婆罗门:“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淫,不乐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言。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麁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除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着。断除瞋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彼瞋恨。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婆罗门白佛:“善哉,瞿昙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校勘]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对应经典]

 

(一〇四一)[0272b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生闻梵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

佛告婆罗门:“非一向得。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饮食;若生畜生、饿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饮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罗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得汝施食。”

婆罗门白佛:“若我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者,我信施,谁应食之?”

佛告婆罗门:“若汝所可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者,要有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中者,得食之。”

婆罗门白佛:“瞿昙!若我所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亦更无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者,此信施食,谁当食之?”

佛告婆罗门:“设使所为施亲族知识不生入处饿鬼趣中,复无诸余知识生饿鬼者,且信施者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

婆罗门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达[*]嚫?”

佛告婆罗门:“有人杀生行恶,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淳陀修多罗广说,“而复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贫穷、乞士,悉施钱财、衣被、饮食、灯明、诸庄严具。婆罗门!彼惠施主若复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被、饮食,乃至庄严众具故,虽在象中,亦得受彼施报,衣服、饮食,乃至种种庄严众具。

“若复生牛、马、驴、骡等种种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报,随彼生处所应受用,皆悉得之。婆罗门!若复施主持戒,不杀、不盗,乃至正见,布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乞士钱财、衣服、饮食,乃至灯明,缘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报,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众具。

“复次,婆罗门!若复持戒生天上者,彼诸惠施天上受报,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庄严众具。婆罗门!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达[*]嚫,果报不失。”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校勘]

“生闻”,巴利本作 Jāṇussoṇi。

“更无”,大正藏原为“无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更无”。

“者”,大正藏原为“而”,宋本作“其”,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者”。

“失”,宋本作“大”。

“达”,宋、元二本作“哒”。[*]

“去”,元本作“起”。

[注解]

生闻: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信心布施:以信心施与祭祀(亡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亡者供养会”。

非一向得:不是一定得到。

达嚫:供养僧众时,所供养的财物叫做达嚫,而受供的僧人会回报说法或咒愿,也叫达嚫。有转(施主的)财施成为(僧人的)法施的意义。

十不善业迹: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又译为“十恶业道”、“十恶业”、“十业迹”。

淳陀修多罗:即本卷第1039经。

坐受其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布施祭祀已投生六道的亲属,只有投生于入处饿鬼道的亲属能直接收到布施的食物;另一方面,布施的人本身果报不失,于未来世还是会受到布施的善报。

[进阶辨正]

(一〇四二)[0272c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鞞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集,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有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佛告诸婆罗门长者:“行非法行、行危行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婆罗门!是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婆罗门白佛:“何因缘诸众生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佛告婆罗门长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复问:“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

“若复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

“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若复欲求往生光音遍净,乃至阿伽尼吒,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

“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时,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姓”,大正藏原为“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姓”。[*]

“所”,宋、元、明三本作“以所”。

[注解]

身恕: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申恕”、“尸舍婆”、“尸摄惒”。

法行、正行:如法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在此特指十善业。

[对应经典]

好像不是以上这部,而是:“中部42经/威乐若经”才对。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生地狱的人是因为行十恶业,生天上的人是因为行十善业。

细部而言,随着行十善者所愿,可以在人中出身富贵;若加上持戒清净,则可往生欲界天(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若再加上心离爱欲(满足初禅天“离欲、恶不善法”等定力的条件),则可往生色界天(初禅天至四禅天)、无色界天(四空天)、证得初禅至四禅、四无色定、初果至四果、六神通的果报。

《正法念处经》中则表示,十善业当中的身业三戒、口业四戒修习多修习,得以往生欲界天,如同本经所说的“持(身、口)戒清净”。若要超出欲界天,则意业三戒(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要更为清净,也符合本经所说的“心离爱欲”条件。

要有这种种善报,得先行十善、持戒、离欲。

[进阶辨正]

(一〇四三)[0273a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时,鞞罗磨聚落中,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鞞罗磨聚落身恕林中,闻已,乘白马车,多将翼从,持金柄伞盖、金澡瓶,出鞞罗磨聚落,诣身恕林。至道口,下车步进,入于园门,至世尊前,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何因、何缘有人命终生地狱中,乃至生天?……”如上修多罗广说。

时,鞞罗磨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校勘]

“柄”,大正藏原为“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柄”。

“何”,宋、元、明三本无“何”字。

[注解]

澡瓶:水瓶,可用来洗手。

[对应经典]

 

(一〇四四)[0273b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鞞纽多罗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纽多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引,往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时,鞞纽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校勘]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名”,元本作“多”。

“正”,宋、元、明三本无“正”字。

[注解]

自通之法:自己通达的法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关连自己的法门”。(同理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麁言:“麁”为“粗”的异体字。麁言即恶口。

如是七种,名为圣戒:即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说的“自通之法”也是同理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恶行,同样地,别人也不会喜欢我们对他们作这些恶行,因此不要作恶。

不作恶才能圣戒成就,若再达成对佛、法、僧的不坏信心,就是四不坏净成就,也是初果的成就。

(一〇四五)[0273c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相习近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相习近法?谓杀生者、杀生者习近,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各各随类更相习近。譬如不净物、不净物自相和合。如是,杀生、杀生,乃至邪见、邪见自相习近。如是,比丘!不杀生、不杀生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譬如净物、净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杀、不杀更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是名比丘相习近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相习近法:物以类聚。

醍醐:从牛奶中精炼出来的最上等乳酪。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47经:“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CBETA, T02, no. 99, p. 115, a25-28) 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〇四六)[0273c2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蛇行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蛇行法?谓杀生恶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前淳陀修多罗广说。“彼当尔时,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于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狱、若畜生。蛇行众生?谓蛇、鼠、猫、狸等腹行众生,是名蛇行法。

“云何非蛇行法?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如前淳陀修多罗十善业迹广说,“是名非蛇行法。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于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修”,宋、元、明三本无“修”字。

大正藏无“善”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若在生时行为像爬行的畜牲而行十恶,死后会投生地狱道、畜牲道;行十善则会让人投生天道、人道。

(一〇四七)[0274a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如是众生身坏命终,必堕恶趣泥犁中。譬如圆珠,掷著空中,落地流转,不一处住。如是,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堕地狱,中无住处。

“云何为恶业?谓杀生,乃至绮语……”如上广说,“是名恶业。云何恶心?谓贪恚心……”如上广说,“是名恶心。云何恶见?谓邪颠倒……”如上广说,“是名恶见。是名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生恶趣泥犁中;善业因、善心因、善见因,身坏命终,必生善趣天上。

“婆罗门!云何为善业?谓离杀生、不乐杀生,乃至不绮语,是名善业。云何善心?谓不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为见善?谓正见不颠倒,乃至见不受后有,是名见善[*]。是名业善因、心善因、见善因,身坏命终,得生天上。譬如四方摩尼珠,掷著空中,随堕则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随处则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处住”,宋、元、明三本作“其处”。

“泥犁”,巴利本作 Niraya。

“见善”,元、明二本作“善见”。[*]

“摩尼珠”,巴利本作 Maṇi。

大正藏在“是”字之下有一“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因为行恶业、有恶心、持恶见(而有之后的果报)。

四方摩尼珠:四方型的宝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缺点的骰子”。

[对应经典]

 

(一〇四八)[0274a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杀生人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必得短寿。不与取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钱财多难。邪淫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妄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多被讥论。两舌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亲友乖离。恶口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常闻丑声。绮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言无信用。贪瞋痴习性本身也是恶报贪欲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贪欲。瞋恚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见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痴。

“若离杀生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长寿。不盗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钱财不丧。不邪淫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不妄语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讥论。不两舌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亲友坚固。不恶口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闻妙音。不绮语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见信用。不贪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爱欲。不恚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见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痴。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循”,大正藏原为“修”,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循”。

[注解]

循良:“循”,善的意思。循良,善良的意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所载的十恶、十善,及其业报,表列如下:
恶因多习多行 恶果 善因修习多修习 善果
杀生 生地狱/生人中短寿 离杀生 生天/生人中长寿
不与取 生地狱/生人中钱财多难 不盗 生天/生人中钱财不丧
邪淫 生地狱/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 不邪淫 生天/生人中妻室循良
妄语 生地狱/生人中多被讥论 不妄语 生天/生人中不被讥论
两舌 生地狱/生人中亲友乖离 不两舌 生天/生人中亲友坚固
恶口 生地狱/生人中常闻丑声 不恶口 生天/生人中常闻妙音
绮语 生地狱/生人中言无信用 不绮语 生天/生人中言见信用
贪欲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贪欲 不贪欲 生天/生人中不增爱欲
瞋恚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瞋恚 不恚 生天/生人中不增瞋恚
邪见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愚痴 正见 生天/生人中不增愚痴


  • 习惯成自然

今生的贪瞋痴习性,也是由过去生的所为而造成的,贪瞋痴本身也是恶报,如本经中说:“贪欲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贪欲。瞋恚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见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痴。”

今生的修行,也会成为来生修行的根基,如本经中说:“不贪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爱欲。不恚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见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痴。”

(一〇四九)[0274b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杀生有三种,谓从贪生故、从恚生故、从痴生。乃至邪见亦三种,从贪生、从恚生、从痴生。离杀生亦有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乃至离邪见亦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乃至离邪见亦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十七字,宋、元、明三本无“乃至离邪见亦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十七字。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了十恶的根源来自于贪、瞋、痴,而十善的根源来自于不贪、不瞋、不痴。

这是因为人们是先有作意(想法),然后有身、口的行为:恶的意念造就了恶的身行、口行,善的意念造就了善的身行、口行。

因此是否犯戒,也要看动机。像四摄法有“爱语”,十恶业有“绮语”,表面上都是好听的话,“爱语”是鼓励人以引导向善,而“绮语”是迷惑人以图利自己(基于贪)、不利对方(基于瞋),或言不及义乱讲话(基于痴)。

(一〇五〇)[0274c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有出法出不出法。何等为出法,出不出法?谓不杀生出于杀生,乃至正见出于邪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出法:出离的法,此处指“十善”。

出不出法:以十善出离十恶。“不出法”是无法出离的法,此处指“十恶”。

不杀生出于杀生:以不杀生之善法出离杀生之恶。

[对应经典]

 

(一〇五一)[0274c0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说此、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

佛告婆罗门:“杀生者,谓此岸;不杀生者,谓彼岸。邪见者,谓此岸;正见者,谓彼岸。”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少有修善人,  能度于彼岸,
 一切众生类,  驱驰走此岸。
 于此正法律,  观察法法相,
 此等度彼岸,  摧伏死魔军。”

尔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是,异比丘所问、尊者阿难所问、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上说。

[校勘]

“生闻”,宋、元、明三本作“沙门”。

“生闻”,元、明二本作“沙门”。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五二)[0274c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法,有真实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恶法?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名恶法。云何为真实法?谓离杀生,乃至正见,是名真实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真实法:正法;真实的教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为何十善是真实法?真实法听起来似乎较像是出世间、涅槃一类的法?”

“真实法”巴利文作saddhamma,指正法、真实的教义,是恶法、邪法的对称。

举例而言,“正见”有“世间正见”及“出世间正见”,两者都是正法、都是真实的教义,虽然出世间正见才是佛法的独特处。善有善报是必然的,也是真实法。

另外,十善也可对应到“八正道”其中的四个:

  • 正见:正见。
  • 正志:不贪欲、不瞋恚。
  • 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 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进阶辨正]

[导读:自作、教人作、赞叹、见作随喜]

第1053开始的几经表示不只自己行善,也教人行善,或赞叹、随喜他人行善,这样是更好的。另一方面,自己行善、教人行善、赞叹、随喜他人行善都是有功德的。

反之,纵使自己不亲手行恶,但教唆他人行恶,或是见他人行恶时加以赞叹、随喜,都是造恶业。

(一〇五三)[0274c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法、恶恶法,有真实法、真实真实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恶法?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恶法。云何为恶恶法?谓自杀生,教人令杀,乃至自起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是名恶恶法。云何为真实法?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真实法。云何为真实真实法?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是名真实真实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恶恶法:比恶法更恶的法。

真实真实法:正法当中最正的法。这是以重复字词来加强语气的用法。

[对应经典]

 

(一〇五四)[0275a0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男子、善男子。谛听,善思,今当为汝说。云何为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五五)[0275a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不善男子?谓杀生,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邪见,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

“云何为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者,是名善男子。云何为善男子善男子?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不”,宋、元、明三本作“有”。

“有”,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善男子善男子”,宋、元、明三本无“善男子善男子”六字。

[注解]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

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当中最善的男子。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〇五六)[0275a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铁水,身坏命终,下入恶趣泥犁中。何等为十?谓杀生,乃至邪见。若成就十法,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十?谓不杀生,乃至正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钻”,宋、元、明三本作“䂎”。[*]

“泥犁”,巴利本作 Niraya。

[注解]

鉾:“矛”的异体字。读音同“矛”。

[对应经典]

 

(一〇五七)[0275b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二十法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何等为二十?谓自手杀生,教人令杀,乃至自行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有二十法成就。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二十法?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钻”,大正藏原为“锁”,今依据前后文改作“钻”。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五八)[0275b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法成就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何等为三十法?谓自手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乃至自行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常复赞叹行邪见者,是名三十法,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三十法?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常复赞叹不杀功德;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常复赞叹正见功德,是名三十法成就,如铁鉾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五九)[0275c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何等为四十法?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有四十法成就,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四十?谓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心随欢喜;乃至自行正见,教人令行,亦常赞叹正见功德,见人行者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鉾”,大正藏原为“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鉾”。[*]

[注解]

[对应经典]

(内容看起来不太像是对应经典。ywliu)

 

[进阶辨正]

(一〇六〇)[0275c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法,有正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非法。何等为正法?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正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六一)[0275c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律?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非律。何等为正律?谓不杀,乃至正见,是名正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非律、正律。如是非圣及圣,不善及善,非亲近、亲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弃法、不弃法,一一经如上说。

 

[注解]

非亲近:不该亲近的法。

卑法:低下的法。

胜法:优越的法。

[对应经典]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3/26 17:0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970995903015